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Hungry God_ 印度当代艺术大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8-31 23:34:09 | 文章来源: 雅昌展览频道
    展览时间: 2006-09-03~2006-10-15
    展览地点: 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
    主办单位: 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
    阿拉里奥北京(3个展厅/ 共2500平方米)将举办“Hungry God—印度当代艺术大展”,这是一次国际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印度当代美术展,更是首次系统的为中国观众介绍印度当代美术,12位著名印度艺术家的绘画、雕刻、装置、摄影、录象等丰富多彩的作品届时将与中国观众见面。
    1990年中期以后,印度当代美术逐渐崭露头角。最近,继中国美术热潮之后,它们成为又一个震惊世界美术市场的主力,这背后与在世界化浪潮中人们对第三世界国家美术的关心和展出机会的增多有关。作为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而作为世界文明发祥地,两国同样具有浓厚特色的哲学和文化传统,这些要素构成了两国受到世界注目的动因。世界美术界正逐步走向文化多元主义,人们期待纠正被西方歪曲的片面视角,最终营造出融入亚洲经验和哲学的新美学范式。在这种背景下,多数印度艺术家应邀参加大型国际双年展,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家,继国内外的各种展览后,最近又参加大规模的世界巡回展。在国际美术界,各国的策展人争先恐后地邀请印度艺术家参加展览。
    但是,众所周知,在这貌似繁荣的大环境背后是看不见的较量。仍然有很多展览是在西方视角的框架下进行策划,因此通过大型双年展介绍印度现代美术,在现实和制度的限制下只停留在国家对抗展或国家博览会的程度。有些声音警惕地说地缘政治学正在被以信息、资本、文化为武器的新的变相的殖民主义所取代。阿拉里奥的本次展览,则试图从重新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出发,深入进行亚洲地区各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本次展览的题目“Hungry God”,从外部来看,要否定西方人意识中对东方主义的固执偏见和对异国事物的憧憬;从内部上讲,要否定东方人意识里存在的“意识的殖民化”、“民族国家的偏见”,这也是此次展览选择这个题目的主要理由。本次展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世界化、后殖民主义、离散、混合性(hybrid)等环境下,我们可以开始深入思考世界化和地域化、国家和超国家、离散和归宿以及印度亚洲性等问题。
    在民族、地理、历史等方面,印度拥有多样混合的历史。从西方的视角来看,现实的印度有时被认为非常“野蛮”,有时被认为是“神秘的国家”,而“非理性”、“壮观”等修辞更给印度现代美术增添了异国美丽的色彩。但这止于表面的理解对印度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的伤痕过于简单地处理,而混合于表象之下的,是对长达两百年的殖民时代的记忆,以及所引发的民族间宗教间根深蒂固的分裂和血腥纷争,政治上的原教主义,在整合的旗帜下隐瞒的近代化过程当中出现的矛盾,开放以后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但其发展后面存在的地区社会问题诸如贫富悬殊、城市问题、语言和交流的问题,民族宗教之间的排他主义等等。
    印度艺术家以这样的复杂的意识形态、历史或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为基础,试图发现印度和亚洲地区的认同感、超越美术内部和外部的习惯性偏见和对素材的限制。对他们来说,这样的传统和国家以及个人的认同感始终是重新构造的对象。
    印度虽然拥有与亚洲其他国家不同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但艺术家一直尝试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思考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这一点跟我们很相似。老实说,我们对印度和印度当代美术的理解很有限,我们批评西方人构筑的片面 “ASIA”的虚象,但我们却没有机会正视、领略和讨论我们与邻国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反而制造出另一种片面的形象。其根本原因可能是亚洲各国之间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引发的纠纷和反目,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忙于参加各种活动,根本没有时间作出构筑亚洲美术网络的努力。
    本次阿拉里奥的展览是世界大国中国和印度美术的第一次接触,希望本次展览将更加敞开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大门,进而带动其他亚洲国家进行更频繁的对话和交流,继而创造出更多的连接。
    参展艺术家:
    Atul Dodiya (b.1959) 、Bharti Kher (b.1969)、Jitish Kallat (b.1974)、Justin Ponmany (b.1974)、Nalini Malani (b.1946)、Nataraj Sharma (b. 1958)、Ranbir Kaleka (b.1953)、Reena S. Kallat (b.1972) 、Sonia Khurana (b.1968)、Subodh Gupta (b.1964)、Tallur L.N (b.1972)、Tushar Joag (b.1966)
    展览作品: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