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首届蓝牙产品创新设计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8-02 19:17:25 | 文章来源: 天极网

    伴随着产品的日趋多样化,工业设计逐渐成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工业设计已成为评价一国消费电子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消费电子产品功能日趋同质化的发展态势下,工业设计成为厂商们争夺市场份额的有力手段。全球范围内消费电子工业设计展览此起彼伏,工业设计奖项也层出不穷,极大的推动了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工业设计的进步。但作为全球消费电子生产制造集散地的中国,在普遍的短视、投机、急功近利等不良商业气候的笼罩下,工业设计乏善可陈。据业内人士透露,有“手机之都”美誉的深圳,其设计出发点常忽略工业设计,而将中心放在手机主板的设计和生产,这便使得工业设计成为手机设计过程中不折不扣的附属品。其他电子产品也较之相当,有识之士纷纷奔走相告,呼吁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尽快回归到工业设计上来。日前,在SIG(国际蓝牙组织)的指导下,《中国电子报》手机市场研究中心、北斗手机网、中国蓝牙网、《中国蓝牙》杂志就目前手机的蓝牙应用新潮流,联合发起主办2006中国首届蓝牙产品创新奖评选活动。活动旨在通过中国蓝牙最佳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外观创新三大奖项的评选,弘扬工业设计理念,引导中国蓝牙应用潮流走入工业设计之正轨,全面提升中国蓝牙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推动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据了解,2006年中国首届蓝牙产品创新奖评选活动与首届(全球)蓝牙技术趋势及产品交流峰会将同期举行,依托峰会权威的主办机构、强大的嘉宾阵容及强势媒体的支持,该评选活动受到了众多公司的青睐,IVT,华飞凌、歌尔、i-tech(港陆创科)、零点通信、开来、上海慧翰等公司都将参加中国蓝牙最佳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外观创新三大奖项的角逐。

    本次蓝牙创新设计奖的评选是为了促进蓝牙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创意应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接受蓝牙产品,带领消费者亲身感受蓝牙科技带来的前沿生活。当今电子产业飞速发展,消费者们对数码产品的工业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成功的产品,在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之余,必定要拥有独特的工业设计,一个完美的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无可限量的,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也是异常广阔的。如诺基亚88系列产品,凭借其完美的设计,精心的打造,创新的理念,及其本身所蕴涵的高贵气质打动了消费者,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所以诺基亚8800一上市便造成轰动。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对产品的销售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工业设计是产品的灵魂,本次蓝牙创新设计奖的评选是为了促进蓝牙的创新,打造强劲的蓝牙品牌。”峰会组委会负责人谭贻国如是说。

    “我们公司是以研发蓝牙产品为主,我们的产品具有独特的设计,承载着企业的文化和特色。参加创新奖的评比一方面是对自身产品的推广,另一方面是为了打造品牌。”华飞凌负责人说道。现在企业的产品大都会因为市场的变迁而蒙上时间的灰尘,一个企业想要在时间的河流中生存,就必须对其产品进行不断创新,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想要加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就要依靠产品的工业设计。优质的产品工业设计是内在实用性与外观设计的完美结合。而对于外观的设计不仅要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还要透过靓丽的外表展现出产品独特的气质,用产品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样产品才能从多种蓝牙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奠定企业的品牌地位。

    IVT、零点通信、i-tech等公司纷纷表示随着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工业设计对产品越来越重要。工业设计已成为提升产品品牌和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条件。现在中国蓝牙这一领域还没有出现很强势的品牌,这些公司都希望通过本次峰会对蓝牙创新设计奖的评比在中国市场占据有利的地位,并通过本次评比推出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附加值。

    蓝牙,作为时尚前沿的消费品,其工业设计基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日益提升越发显得重要与突出。蓝牙的工业设计不再只要求华丽的外表,还要使其产品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文化底蕴。对于消费者来说,琳琅满目的蓝牙商品中选哪一种,除了产品功能外,就要看该产品的工业设计了,独特的工业设计是消费者区分商品简单而直观的方法。对于厂家来说,失败的工业设计将埋没产品完善的功能和优质的质量。蓝牙创新设计奖的设置就是希望通过评选鼓励蓝牙企业自主创新,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品牌产品。

    2006中国首届蓝牙产品创新设计奖的评比,必将是首届(全球)蓝牙技术趋势及产品交流峰会的一大亮点,它会把蓝牙峰会推向高潮,并将燃点蓝牙品牌竞争的导火索,带领蓝牙风潮再次来袭。谁能在蓝牙产品竞争中淘得第一桶金?谁能引领蓝牙潮流?让我们拭目以待!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