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质变的年代——佩奇基金会欧洲当代艺术收藏展”新闻发布会,展览今起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
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当代艺术馆龚明光馆长、佩奇夫人、Paolo.Sabbatini先生、策展人:Felix.Schoeher先生、Marco Bazzini先生分别讲话介绍本次展览情况,新闻发布会由上海当代艺术馆行政总监孙文倩主持,各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会议。
上海当代艺术馆与意大利普拉托市的路吉•佩奇当代艺术中心,将于2006年7月22日至8月29日联合主办“质变的年代——佩奇基金会欧洲当代艺术收藏展”。本次展览由路吉•佩奇当代艺术中心永久藏品部策划,展品并不局限于意大利作品,而是展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整个欧洲当代艺术的面貌。
路吉•佩奇当代艺术中心十七年前成立以来,永久臧品部一直关注和参与欧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其典臧反映了这一个时代,和近二十年来的欧洲当代艺术相挥映。本次展览的主题以欧洲当代艺术为焦点,获选作品来自意大利、俄罗斯、奥地利、法国、英国、瑞士、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包涵一些欧洲当代艺术中不同的潮流与风格。展览促成艺术家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展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的视野。
本次“质变的年代”所选择的艺术作品,宣示下列的主题:身份认同与他者之间对人体的影响;多元化的思潮;艺术再现的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艺术与神话中带有诗歌元素的叙述形式等等。其中有些主题的探讨,源自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撇开线性进步论点,他们从20世纪初的历史性前卫艺术运动出发,经历了漫长的旅程而勾画了一个抵达的终点。
上海当代艺术馆主办本次展览,希望把欧洲的当代艺术介绍给中国的观众,同时也在国内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
作者:恩贝托·布受尼 名称:我们的影子(傍晚) 年代:1991 材料:油彩,帆布
作者:米莫·帕拉迪诺 名称:无题 年代:1992 材料:铜、铬
作者:马斯莫·维塔里 名称:野餐小道 年代:2000-2005 材料:C-print限量印刷,有机玻璃
作者:阿尼什·卡普尔 名称:这里,那里 年代:1987 材料:17个圆石头,1个方石头,颜料
附录:
路吉·佩奇当代艺术中心永久藏品部的历史
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恐怕要数柏林墙的倒塌与冷战的结束了。这两个事件对于路吉·佩奇当代艺术中心永久藏品部的藏品也有着巨大的影响:1988年的开幕展“欧洲今日”(“Europe today”)中,馆藏作品几乎全部来自西欧,但到了1990年,“俄罗斯当代艺术家作品展”(“contemporary Russian arists”)扩大了原本狭窄的范围。
本次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展览中,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群俄罗斯艺术家探讨艺术中符号与象征问题的作品,接下来的一些作品则用艺术展现一个诗意的空间--比如佐里奥(Zorio)怍品中飞翔的独木舟,它看起来仿佛划破了想象中的水面;类似的还有帕纳马伦科(Panamarenko)作品中的潜水艇等。
本次展览的核心部分是意大利贫穷艺术、欧洲泛前卫艺术的代表作,以及一些反映柏林墙倒塌后时代精神的作品,例如沃恩(Wurm)的《坦克/容器》和马可·庆国拉尼(Cingolani)名为《我们是革命》的绘画,后者与1989年东德莱比锡“星期一大游行”时的口号“我们是人民”(“we are the people”)相呼应。
八十年代仞,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宣扬“万事皆可”,九十年代后期以及二十一世纪的艺术世界中,这样的潮流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艺术和设计的界限变得模糊,现代主义也已不再是一个明确的类别。典型的例子是西尔维·弗勒里(Sylvie Fleury):她的作品既可以被理解为对现代主义严肃手法的双关诠释,也可以仅仅是被认为是对商业品牌世界的一种调侃。如果说在八十年代,还有艺术家发起泛前卫这样的运动,那么九十年代之后,艺术研究已渐渐向多元化发展,形成多种多样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次展览系“意大利文化年”活动之一。
展览策划:上海当代艺术馆和普拉托市路吉·佩奇艺术中心
推广:普拉托市、托斯卡尼地区
赞助:Ambiente移动通信,Consiag集团
合作:e.pecci e c.,博物馆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