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丁明油画:跳跃的东方水墨激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7-14 00:54:57 | 文章来源: 世艺网

 

《桃花源记》

《风雪》

    “丁明油画是中国风格!”

    早在1999年中国美术馆的丁明油画展上,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徐庆平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这样点评丁明的油画。

    那时丁明才26岁,是个失聪的青年,被誉为自强不息的天才画家。26岁就在中国美术馆办画展已是罕见,令丁明更为惊喜的是他崇拜的大师吴冠中也去参观了画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虽然聋哑让他无法和大师直接更多对话,但吴冠中的光临还是令单纯的不谙世事的年轻画家倍受感动和鼓舞。

    多年来,丁明从媒体视线消失。他从繁华喧闹的北京回归故乡湖南的小城,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着油画的探索和创作。我们看到他一下推出的这么多年累计的一幅幅作品,我们欣慰地发现生活的磨难并没有磨灭画家不断追求的艺术之心,他仍然在沿着油画民族化道路一步步坚定地前行。

    “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吴冠中的巨大成就为中国油画和传统水墨同时开创了一条新路。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中国如果产生世界级大师,他必是融贯中西的,必然是有纯粹的民族血液和灵魂在里头。

    但即使获得了巨大的市场肯定,吴冠中并非一呼百应,油画的民族化依然是个大问题,吴冠中做出的成功的探索只是开始。更多年轻的油画家更愿意在西画系统中探索、创造中国概念,以纯粹的油画技巧、语言来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近、现代的中国政治概念、民众精神、物质生活的变异,与吴冠中的中西融合不同,这种洋酒瓶装白干的生硬形式也许离民族土壤越来越远了。

    诞生大师的土壤必定会孕育新人,丁明在油画的民族化方面作出的可贵的探索与成绩,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潜力和希望。

    与吴冠中丰富的阅历、极为专业的训练相反,丁明24岁前一直是在封闭的、简单的环境里成长的,他最早的油画创作是自发的,未经任何启发、指导、训练。美术评论家刘曦林看了丁明少儿时期的作品说:“我开始以为这些画是出自六七十岁的老画家之手,当我得知是一位儿童画的,还是聋哑时,我大惑不解。”可见其少儿时期作品之老辣天成。从他少年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印象、后印象、野兽、表现、立体主义几乎完美的表现,但关键而且有意味的是,当时的丁明从未看过这些大师的画册,这个生活在偏远地方的失聪少年甚至都没能进学校读书。虽然家境清寒,父亲仍乐意买来颜料,让唯一的儿子有喜欢的事情做。

    24岁那年,周令钊教授和夫人在湖南桃源山偶尔看到他的油画作品,惊为奇才,推荐给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被中央美院徐悲鸿油画研究班破格录取,才有了一年的系统和专业的训练、学习。 
 
    这样的教育背景或许并不被热中学院派的藏家们看重,但丁明画作中天生的艺术感觉和与自然无限接近乃至融合的激情意境,让我们无法拒绝它们一次次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这种冲击我们在大多数画作里寻不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精美的颜料的制作,但我们感觉不到创造和心灵的激荡。

    或许耳朵对于画家来说是摆设,也许过多的声音是干扰,我们有时不能拒绝我们不愿意听的声音,寂静的世界有助于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梵高把它割了送人,徐渭也割了,甚至贝多芬也不需要耳朵,而黄宾虹89岁后目盲时的画作已经不单单是画了,其中天机情趣,只能以神品喻,这也验证了佛陀说的那句话:“心为工画师”。 

    年轻的丁明听不见是不幸的,但对艺术而言也许是幸运,他的油画更接近自然的真实,尤其当他在自然激情状态日趋老练娴熟地把中国水墨技法运筹于画布上时。

    我们在前辈的作品里能找到成功的先例。“在吴氏的油画中,他找到了与中国画用笔相模仿的技法,在大片‘泼彩’上作幼细的线条勾勒;讲究气韵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水墨传统。”国际知名艺评家高居翰 (James Cahill)这样评论,泼墨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所达到的象征意味和韵味,是中国大写意水墨画的一种特有的审美意境。由于墨法的难驭,黄宾虹将墨法水法视为中国画技术的第一难。用之油画,更加不易。

    丁明的《瑶寨山雨》、《洞庭晨雾》、《遗弃的村落》、《常德的船》、《早春》等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这些水墨传统,并近乎完美,概括而不抽象,细节、色彩的丰富统一在简约里,东方的水墨情趣、大自然无限风情表现在油彩里,水乳交融,东西不分。建筑有情有意、带着水墨神韵步入油画,这些作品已经近乎大师的手笔了。

    《新春乐》、《无题》、《书之舞》让人想起康定斯基Kandinsky,但是稍作观察就发现了他们的大不同,只就局部看,我们甚至疑心看到的是一幅水墨画,看不到油画工具使用的痕迹,甚至滴落的油彩也凝固成了水墨的形态而不是油画颜料的形态,如此大幅的作品完全由这种点、线构成,而且没有失误,是很难控制的。

    “油画民族化当然不是向传统形式看齐。我先不考虑形式问题,我只追求意境,东方的情调,民族的气质……”(吴冠中:《油画民族化杂谈》),吴冠中笔下的绍兴水乡、蜀川社戏、林风眠的京剧人物,丁明的瑶寨无一不是东方的情调,民族的气质。 

    丁明油画作品里表现的中国韵味、气质,让他在当代油画家独树一帜,《平沙落燕》、《杏花村》、《蓬莱仙境》、《月光下》、《晚霞》、《双女人体》、《村野》、《鹏程万里》等等,不是简单模仿国画、借用国画技巧,它包括技术技巧又远远高于技术、技巧,它关乎艺术家的才华、秉赋、悟性、感受能力、格调修养、文化厚度等等。

    鲁慕迅教授这样总结丁明的油画创作:“驰骋想象、空间创造、时代艺术”,周令钊教授的评价“很耐看”则包含了很多内容,可谓一言难尽。 

    虽然在同一面大旗下,但丁明的油画与大师吴冠中呈现出不同的水墨情趣、感觉、视觉,吴冠中的点、线、色块运用登峰造极,色彩无与伦比,在法国受到的专业训练与西方艺术的熏陶、素养完全融化在东方风土人情的韵味里,圆融成熟,如金秋的果实,恍惚让人有油画本自中国出的错觉。

    丁明是天然的、自然的创作,他更着重想象、意境、灵感,更喜欢用泼墨的笔法,笔法自由,色彩狂放,充满跳跃的激情,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心灵。虽然有些生涩但清新可喜。

    心有灵犀一点通,他的确与大师心意相通,换句话说,他具备了成为大师的素质与可能。但通往大师的路途是坎坷崎岖的,任何一个歧途都可能使他迷途难返、贻误终生。 

    艺术家的导师是画家的心灵,没有人能指引他。我们永远是在看到作品之后才发言,分析、研究、总结总在事后。吴冠中曾说:“风格不是自己造出来,造出来的都是假的。风格是你自己走自己的路,爬也好,走路也好,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走,留来的脚印,就是风格。风格是你走在前面,留下来的背影。所以,我从来没考虑风格,只考虑真的感情。” 

    丁明是值得期待的,生活的磨难没有让他失去“真的感情”和单纯的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