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眼见为实”来自韩国的陶艺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6-04 21:52:55 | 文章来源: 世艺网

    展览名称:眼见为实——来自韩国的陶艺展

  策划人:冯斌、郭航

  参展艺术家:金赫洙、元福子、赵一默、车维钟、崔膺汉、李善炯、金圣宪、尹柱哲、郭航、金军纪、李炅姬、金智鲜、武昌润

  主办: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韩国檀国大学艺术造型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展出地点: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108号,四川美术学院内)

  展出时间:2006年5月17日—2006年5月27日

  讲座和交流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综合楼六楼、设计艺术系会议室

  象艺术一样生活——来自韩国的陶艺展

  张扬

  韩国艺术类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檀国大学的陶艺家们11人带着75件得意之作在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这些精致美丽的陶艺来之不易:由于陶瓷作为易碎品不能邮寄,陶艺家们只能亲自肩挑背扛地带到重庆,历经海关翻来复去的检查。不过这些来之不易的陶艺确实魅力非凡,它们的精致、细腻与矜持使5月16日名为“眼见为实——来自韩国的陶艺展”的开幕式也变得典雅多于热闹。

  在展厅明亮灯光下,陶艺作品显得尤其精致细腻。表面沟壑纵横、布满圆形凹凸的海螺,涂满对白与影像的人面,泛着金属光泽的器皿,貌似仙人掌有着蓬松“茸毛”的花瓶,这些新奇古怪的造型,充满暗示意味的设计,似乎传达着陶艺家超越传统,具有现代意识的创意。但人们似乎更偏爱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蔚蓝的胸针,洁白的瓷碗,古朴的茶具,桔色的壁灯……。在纤细精巧与浑厚博大之间,在质朴简洁与华丽繁复之间,它们都显得那么典雅别致,却又含蓄内敛。陶艺的独特之美似乎要把人们带回典雅端庄的古典时代。碗口淡淡素雅的细纹,胸针上细致艳丽的碎花,陶壶敦厚温润的光泽,陶艺家们从每一个环节和细微之处,孜孜不倦地把细腻雅致的韩式风格投射到他们的作品之中。欣赏它们,与其说是欣赏艺术,不如说是欣赏艺术一样的生活。

  关于展览的初衷,策展人、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冯斌谈到了他的“陶艺”之缘:1990年我第一次去日本时,有幸住在京都一位很有名的陶艺家家里。陶艺家在京都市区拥有一个大院子和两栋房子,一栋房子住家,一栋房子用来烧制和展示陶艺。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解陶艺和陶艺家在日本的重要地位。后来在欧洲和美国,也同样看到了陶艺非我们所认知的普及与位重。去年在首尔,结识了也是本次策展人的郭航,她是国内去韩国攻读博士的,刚好所学就是陶艺,于是通过她我更多的了解了韩国陶艺。我觉得不论是日本还是韩国,他们都很好地继承了陶艺的古老传统,同时也都通过现代转化使这一古老工艺与“艺术”更加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了陶艺的概念和意义,又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放大了弥足珍贵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制作的价值。除此之外,韩国陶艺非常注重把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些或器形古朴典雅、或造型现代色彩亮丽的作品,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随处所用的花瓶、茶碗。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艺术永远是生活的艺术,生活也永远会是艺术的生活。所谓“有品质的生活”和“生活化的艺术”,当我们看到这些作品时也许会有更加切实的感受。

  游弋在这些闪烁着睿智光泽的陶艺作品之中,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观众都会感受到这样的信息:艺术和艺术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象牙塔,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更具融合特征的范围里分享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艺术情趣。注重身边的每一个细微事物,习惯并去启发自我,我们都可以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更好地生活。也许正是源于这样的领悟,著名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先生在观看展览时也不禁动容,高度评价:“这是一次体现高品质艺术的展览”。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