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纸艺飞扬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8-16 10:49:56 | 文章来源: cctv.com
· 纸艺源起
  上古时期,人类采用结绳的方法记事,我们的祖先曾在龟甲、兽骨、竹简、木牍、缣帛上记录文字。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野麻等原料改进发明了造纸术,中国的造纸工艺和有关纸的艺术由此发端。
蔡伦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用当地的檀木,制造了后来名满天下的宣纸。宣纸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木头原料需经过一年的日晒雨淋,炼取出有韧性的纤维精华,然后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漂白、打浆、烘干等100多道操作程序,历时一年方能制成洁白细腻、质地绵韧、适宜书画的宣纸。唐代画家韩滉用宣纸画的《五牛图》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时光,至今仍收藏在中国故宫博物院里。 
 
 · 纸之巧用
  在聪明灵巧的中国人手里,纸不仅是文人墨客寄托诗心文意的文房之宝,也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爱美的人们还把花卉图案贴上纸斗,做花灯、绘伞面。纸在中国人的手中是水火不侵的神奇物品。
它不仅能包住火,还能防水挡雨。除了在扇子上题诗作画之外,人们还用纸浆制成盛放物品的容器,山东荣成沿海的胶东人家把粮食、衣服、针钱和其他杂物都放在纸斗里。这些实用的纸制品变成了新颖漂亮的艺术品,散发出别样的魅力。 
 
 · 纸上的减法
  中国的书法作为线条的艺术极致而享誉全球,它是用毛笔将墨汁或轻或重,或干或涩,浓淡有致地铺呈在纸上,是文人们在纸上做加法的艺术;中国民间艺人则用剪子刻刀或单纯手撕的方式,在纸上做起了减法,创作出了另一种神奇的线条艺术。
除了用刀剪,民间艺人还采用徒手撕纸的方式进行创作,手撕纸的边缘虽然不那么流畅利落,却另有一番古朴自然的趣味,在纸上剪撕刻镂艺术在距今1800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
 
 · 纸乐无穷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据记载,“公输般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他用极薄的木片和竹片制作成能够在天空飞翔的“鸟”,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逐渐以纸代木,制成“纸鸢”。五代时,人们在纸鸢上系上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纸鸢由此被称作“风筝”。
心灵手巧的中国人除了将纸做成风筝,还发明了许多纸制的玩意儿:广东佛山人把纸贴在竹篾、铁丝扎作成的灯架上面,制成各色妙趣横生的花灯,这些花灯白天看上去玲珑剔透,到了夜晚,华灯点燃,各式花灯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龙舟灯、神奇的走马灯,纷繁的纸艺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 纸舞吉祥
  早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古人就将金箔、银箔剪刻镂空成各种图案,贴在窗子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造纸术改进之后,纸成为价格低廉,便携易得的原料,且质地适宜剪刻加工,人们逐渐用纸取代了昂贵的金银箔片,将雕镂剪刻的工艺直接转移到纸质材料上,发展为后来的窗花。
窗花剪纸的许多纹样是从年画中借鉴而来的。杨柳青、杨家埠、朱仙镇、桃花坞,这些地方出产的年画内容选材最多的都是世俗认同的吉祥图案。民间的老百姓,在纸上赋予了最美好的心愿。正是因为有了祖祖辈辈人心灵的寄托,这些纸制的民俗工艺品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推陈出新,长盛不衰。 
 
 · 墨缘纸香
  把文字、图形等反刻在一整块木板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安纸,刷印的方式叫做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公元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刚经,到今天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无知无识的竹木制成了纸张,覆盖在一张张精心雕刻的木板上,再刷上墨色,揭起来的时候,纸立刻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带着墨香的纸卷超越了文人墨客所处的时代,穿过千百年时空,代代流传。 
 
 · 护纸有道
  从纸张成为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的载体之后,造价低廉的纸身价倍增。单薄的纸张非常容易破损,于是有一种专门保护纸的艺术应运而生,那就是——装裱。
中国的装裱艺术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这些特征将我国的装裱艺术起源追溯到汉代以前。所谓“装”,是指为书画装璜门面,使书画有天有地有框,有一身绢丝包缝的“衣裳”,“裱”"则是指用多层纸将书画加厚,为书画作品延长寿命。
查看评论 >>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