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业/ 学术活动 打 印 文 章



在活动中学习经验 在交流中汲取知识


    作者:王富源 杨小彬

    2005全国设计艺术教育论坛暨首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展览已经结束,各方面都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就活动的组织过程,记者采访了组委会秘书长李新副院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李新首先对整个活动的筹备工作做了简略地回顾。她说,此次活动是去年的8月份在西安的一次会议上确定下来的,期间得到了各兄弟院校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包括组委会的大力支持。活动筹备期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各级领导、老师及同学们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包括专家的邀请、海报的制作、设计作品的征集等,他们都从细微处着手,在借鉴西安美术学院承办第一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使这次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与会专家、学者以及个兄弟院校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采访期间,李新副院长对这次活动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总结。她介绍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办此次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院党委和院行政以及各部门高度重视。在2005年初的一次会议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决定拿出一部分专项基金做准备,为这次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在整个过程中,党委书记于茂阳和院长潘鲁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多次过问筹备情况,特别是在整个承办活动的思路方面,潘鲁生院长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这次活动能够圆满的举办,与这些都有直接的关系。
  再者,此次论坛的与会专家,层次高、范围广。中国美术家协会对这次活动相当重视,靳尚谊主席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论坛,但专门写了一封贺信,祝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活动期间,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还组织广大师生前来观摩,为各兄弟院校的学术、教学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个平台。
  第三个特点是学术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首先是论坛,其中,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会场有五场:包括主题演讲两场,自由分组论坛两场和自由论坛一场;另外,在驻济高校设有平面设计专业的几所大学中,如济南大学、山东轻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四所院校设置了分会场,共计举办了九场讲座,反映较好。其次是全国大学生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展,通过这种展览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精神风貌。另外通过颁奖仪式与优秀作品点评,激励广大同学再创辉煌,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此次活动中及时出版了两个作品集,会议期间发放给每一位与会人员,给整个交流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使专家们探讨起来比较充分,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另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邀请了山东卫视时代美术栏目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全程录播,并且针对艺术教育的热点问题采访了九位专家,节目正在制作过程中。
  第四个特点是,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对广大师生来说受益颇多。此次活动的主旨,本着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这一出发点,先后组织广大师生参观展览,并最大限度地参加到论坛中,更直接地让他们了解全国各地的高水平设计作品和当今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这无疑对以后的教学与科研有着极大的帮助。
  另外,在整个活动的组织安排与接待方面,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到会的专家对这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一对一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们表现出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最后,李新副院长对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作了总结。她说,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对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来说更是如此。
  第一,提高了学校在整个设计艺术教育界的学术地位,扩大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设计界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承办此次活动是一次宣传学院、宣传教师和同学们的大好机会。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我们也与各大高校进行了更直接的沟通与交流,为下一步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为驻济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共享、共同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平台,也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联系。
  第二,此次活动让我们积累了承办全国性大型学术活动的经验。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一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以及承办大型活动的综合能力。2008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将承办一个“欧洲设计与艺术联盟年会”的国际性学术活动。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承办2008年的活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第三,通过此次活动,不管是学院的工作人员、老师还是学生,在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将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与会专家的讲座、作品点评以及日常的交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2-5 15:54:20 | 文章来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打 印 文 章  收 藏  顶 端
加入我们的邮件列表

   
您的留言
您的称呼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