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大众的摄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2-23 15:54:47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第二个摄影浪潮是在80年代前期。在1979年,北京那些曾在1976年4月以摄影弄潮的年轻人,以完全民间的方式筹办了1949年以后破天荒的非官方的摄影展览,并因此组织了一个民间群众摄影组织-四月影会。他们在1979年以后,连续三年举办四月影展,对中国当时的文化形态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冲击和颠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影展展出的时候,参观者摩肩接踵,以至于展场尘土飞扬,空气窒息。展览对彼时文化饥渴的人们是狂欢节式的视觉盛宴,因为展览内容充满了强烈的现实关照和人文情怀,契合了中国人终于在精神上获得初步自由解放的亢奋心境。这个展览对日后各种各样的摄影运动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因为从这开始,摄影才真正成为一种全民大众的生活权利。摄影不再是特殊权利的传播者和证明者甚至制造者,而是公民言说自己内心的手段和工具。在这之后的一段时期,摄影显得非常"艺术",有些矫揉造作,弥漫着小布尔乔亚的温柔。当时的摄影展览和报刊杂志,充斥着过多的鲜花、小路、洋伞和打扮得有些不合时宜的乡间农妇,拥趸出一种甜腻腻的诗意氛围,点缀着人们刚获得自由和憧憬未来的浪漫心态。

  第三次摄影浪潮是在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资讯相对开放许多,西风也开始东渐。流派、主义的词汇俯拾皆是。弗洛依德、萨特之名如雷贯耳。和其它艺术形式领域一样,摄影人也在努力地和潮流并流,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探索。由于缺乏与世界现代生活同步的背景,所以各种探索式的摄影有东施效颦之感,大多只是在形式技巧上的皮毛模仿,显得徒有虚表。但必须肯定这种尝试,因为它是一切未来的开始。另外,摄影的品类分化也因此初露端倪。部分摄影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开始进行理性化的思考。

  进入90年代以来,摄影的第四次浪潮来势汹涌。改革十多年来的良好经济环境,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日趋丰厚,社会传媒也快速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终于达到有史以来最充裕的水平,摄影也因此真正实现了大众化。传媒的现代化转型,为摄影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巨大的平台空间。越来越好的国际交流环境也为中国摄影家的作品参与国际间的竞赛提供了丰富通畅的渠道。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国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要求迫切,摄影简单快速上手的特点就很快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于是各种民间的、官方的摄影组织开始活跃在全国上下。摄影行业的器材制造商为了自己的产品推广举办各种名堂的商业色彩极浓的比赛,更是为这股汹涌的摄影浪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摄影浪潮代表者的职业摄影家们,分类划分也基本定型。一大批以摄影为饭碗的商业摄影家和为数众多的传媒摄影记者无疑是90年代摄影的中坚力量,他们活跃在广告界、报纸杂志的新闻传媒界。这其中有相当多的自由职业摄影人,他们不但能够以摄影为生,而且还会因此而富有,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比较尴尬的是艺术摄影,人们过去因贫穷而激发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早已被时代性的全民物欲饥渴所胁迫和替代,因而它被冷落了。实际上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富于想象力和有思想力度,具有创造功力的优秀作品了。

  事过境迁,思想的激情和自由的渴望反而显得奢侈,实惠实用的经济效益才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真谛。即使是在90年代崛起,极富真诚活力的纪实摄影,也因部分摄影者专攻西方胃口的可疑动机而令人扼腕。即便如此,90年代的纪实摄影仍是中国摄影的希望所在。一批具有人道情怀的摄影家走入民间,将镜头对准仍在为生存挣扎的弱势群体,体现了社会对公正的关怀。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有一批走进自然的摄影家,他们不是带着掠夺占有的心态去拍那些俗艳的沙龙风光作品,而是到荒芜的草原和险峻的深山去拍那些倍受人类蹂戾迫害的濒危种群,呼唤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代表着21世纪人类应有的良知。还有一些摄影家在另外的领域提高丰富了摄影的品格,他们以摄影的方式进入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以强有力的文献式摄影丰富拓展了该类学科的生命力。摄影在以上这些摄影家手中体现了它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与此相反,90年代的摄影又是一个制造庞大的文化垃圾的机器。在各类纸媒上充斥的可有可无的图片,只是媒介美术编辑的版式安排需要才勉强拼凑上去的构成元素。在各种形形色色的展览上的美女风光照片,是这个浮华功利社会粉饰脸蛋的油彩。美女、商品组合成的广告摄影,在我们视线所及的地方无处不在。人们心甘情愿地用自己血汗挣来的钱,来豢养一个污染我们视觉的怪物。我们身边游走着越来越多的摄影人,他们留着长头发,身穿摄影背心,端着照相机,瞄着你、我、他,带我们进入摄影生活、摄影时代。我们的背后,是巨无霸似的柯达、富士、尼康、佳能……,它们和我们与时俱进,用充满诱惑力的美丽广告,推动着我们日复一日地创造着垃圾式的现代文明生活,重复着我们日趋可怜浅薄的情感。更多的人会拿起相机,进行越来越简单的操作,将这个世界的所有角落和时刻都抓取到镜头后面的化学感光片或电子感光体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验圆梦、好奇、解闷、占有、团聚、离别、悲悯、关怀、仇恨、友爱,等等庞杂的情感心理和自我存在。三维、四维的世界被压缩成平面的图像,构造成一个二维的虚拟梦幻的世界,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生活的模式,但却绝不是我们生活的理由。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西班牙女摄影家奥乌卡作品欣赏(二)
· [专稿] 失势-摄影展
· [专稿]西班牙女摄影家奥乌卡作品欣赏(一)
· [专稿] 十年来港澳摄影讲座
· 鲍昆、栗宪庭谈连州国际摄影展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