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姚大钧 采访:小彩
采访前言 最早出现在国内各音乐论坛上关于《北京国际电子艺术节》的消息。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传言。不管怎么说,这个信息来得太缺乏铺垫。想想看,我们还不太知道什么是电子艺术、声音艺术,还分不清电脑音乐和"MIDI音乐"的区别,就突然要有全世界新音乐、电子艺术领域最前端的一大批高人来北京进行高密度的演出,这种感觉就像从前班直接跳级到了国家重点大学。
幸好这个活动的策划人姚大钧我早就听说过。由他主持制作的美国新音乐节目《前卫音乐网》在国内多个城市电台播出,拥有大量铁杆听众,是国内许多知名乐评人最重要的有声资讯来源。同时,作为一名前卫作曲家,姚大匀本人的创作也极具前瞻性,他的作品《丹红的细雨》是我经常戴着耳机用最大音量听的唱片之一。
没费太多周折,我与姚大钧取得联系,经过几次简短的EMAIL的来往,他同意有邮件方式接受我关于《北京国际电子艺术节》的采访。
□请先介绍一下"北京国际电子艺术节"。
这是国内第一次国际性的大型新音乐及电子艺术节,今秋将在北京举行。将有来自世界各地十二个国家的四十位艺术家参加,展现当前(不是"现代")新音乐及电子数码艺术的最前线创作风貌。大约为期八天,除了每天的演出外,还有多场实际技术讲座示范,以及聆听室和唱片大展。这次艺术节的规模和阵容 不但在中国,就是在全亚洲也是史无前例的。
□"北京国际电子艺术节"的消息传出以来,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他们的疑问是,如此规模的国际艺术盛会,在现代音乐极其发达的国家如日本、欧洲都难得一见,在相关资讯缺乏的北京举办,条件是否成熟?
这正是关键。我们不能坐等条件自己成熟。你绝对等不到的。我们办这个活动,就是要让条件成熟起来。也就正是因为资讯极度匮乏,所以必须要办。老实说,在国外的大城市有没有这样一个艺术节根本不重要,因为在那音乐本身是存在的,有不断的演出可看,有各样的唱片可买可听。但国内情况完全不同。今天国内根本听不到什么多样的新音乐,如果咱信不起而促 成,环境永远不会自己改变。
我们的音乐环境很特殊,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参加全世界新音乐创作的进程,我们在世界新音乐艺术界,电子艺术界严重缺席。但那一大段路我们不可能再去回头重走一遍,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中外直接接触,当下接触,大量接触。
不过我们从另一方向来看,今天全国各地许多乐迷确实有着强烈的需要和兴趣,再加上国内已经有了一些数量少但质量高的新人创作,所以其实你也可以说条件是成熟的。
□这次艺术节获邀的艺术家来自许多国家,挑选过程及考量如何?是否有代表性?
首先,策划音乐节和办个别的演出不同,并不是挑几个国外走红的名人,请到国内来登台就行了。一个艺术节必须有它的全面性,而我个人特别觉得一个精彩的大型新艺术、新音乐节的内容应该 要具备多样性、代表性、和和瞻性。另外,作为一个策划人你必须要对整个音乐环境、电子艺术有一个概念上的理解要有自己的vision。
所以我们这次演出节目所涵盖的音乐及艺术类型极广,可以说是抽象及具像兼容,国外与本地兼顾。从流行刺激型到唯美内敛到最骠悍骚动的先锋前卫,同时具备深度及广度。这次活动包罗的艺术派别大概有:欧洲正编印学院派电子原音音乐、欧洲实验电子音乐、半流行氛围电子音乐、电子地下音乐、美国花式打碟乐派、声音装置艺术、具象音乐、幻声音景音乐、声音艺术、笔记本电脑程序即兴艺术、影音互动多媒体艺术、另类控制介面电脑音乐、多媒体行为艺术,等等。
艺术家们共来自二十个国家,年龄从二十岁到五十多岁不等。有意思的是这次请到了四位女性艺术家,很难得。当然,他们都是当前全球五花八门的各类电子艺术的佼佼者。不过,我选艺术家的标准并不是看他们的国际上的名气,或是在国内是否为人所知,而主要是他们是否值得向国内乐迷朋友、数码艺术迷们介绍。往往是国内朋友们不熟悉的我觉得才更应该介绍。这又不是听摇滚乐,对不?
另外,我认为极具重大意义的是我们这次网罗的国内音乐、电子艺术家,他们很多平常根本没有机会演出,有些甚至刚出道。但我在他们身上看到极大的潜力和特强的创造力。我希望这次与世界级大师们同台演出的机会能刺激他们创作,并且更刺激整个国内创作环境。当然国内人才很多,这次也难免有遗珠之憾,但办音乐节不是开party,我们不想把音乐变成一个大会串,像俄罗斯圣彼得堡七月份的电子音乐节一样,已经变成了"马拉松"有点过头了。反正这将是一个定期的活动,以后机会还多着呢。
至于代表性。当然!这是策划人的责任。我们费尽心血研拟这个名单,精挑细选,就是希望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他的代表性。在此特别要强调说明的是,我们选艺术家绝对不是选自己喜欢的人。要作一负负责的策划人,要办一个有趣味的活动,就非得要超越个人喜好,要看得广才行。
尤其我特别强调要找能代表不同音乐风格、不同传统的艺术家。比如法国的索娜米小姐(Laetitia Sonami)是当今高科技另类身体控制器械研发创作的先锋大师,奥地利的"颗粒合成(Granular Synthesis)是视频音频多媒体表演艺术的超级巨星,美国的克雷顿(Kit Clayton)是软件程序即兴乐派的代表,挪威的"生态球"Biosphere是唯美电子乐派的宠儿,法国的艾洛瓦(Christian Eloy)是学院派电子音乐的典型,芬兰的Pan Sonic是硬汉电子乐派的红人,丘汉英(Randy Yau)是行动派声音艺术的新秀,西班牙的罗培兹(Francisco Lopez)是幻声乐派的最前沿,等等等等。
□一般人担实验音乐首先会想到噪音,但国内一般人熟知的几名日本噪音乐手好像并没有出现在演出名单之内。
因为我们早已知道日本噪音界名人秋田昌美今年要在国内演出,所以没有必要重复。我们原本特别邀请了日本噪音红星Masonna,但不幸的是他老兄平常在台上蹦跳过于剧烈,把腰给扭坏了,所以取消了今后所有现场演出。其实日本唱音界另一名家远藤一元(Killer Bug)也在这次演出名单内,另外我们请了两位极优秀的日本吉他噪音及电子音乐家岩野一之(KK Null)和古馆彻夫(Tetsuo Furudate),都是可看性可听性极高的重量级前卫高手。此外,你将会发现很多不自称为噪音的音乐家的东西可能比所谓噪音音乐还噪得多得多。
□我注意到这次艺术节原来的名称是"北京国际实验音乐节",改成现在的名字"北京国际电子艺术节"是因为内容的调整还是别的考虑?
是有几点实际考虑,而不是内容调整。去掉"实验"、"音乐"是有原因的。首先,"实验"这个字虽然可能很容易懂但我觉得也有极大的误导性,我们必须了解的是,这些艺术家绝对不是还在实验阶段的地下人物,而是老早已经实验成功的创作者。说得通俗点,这些国外音乐家、电子艺术家大部分都是当今乐坛,电子艺术领域最走红的大明星,像Pan Sonic, Biosphere, Carl Stone, Francisco Lopez这些人都早已是红遍了"那"半边天的直级巨星。比如像Carl Stone在日本能红到名牌啤酒请他在电视上作一分钟长的广告音乐。这让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作曲大师瓦瑞兹(Edgar Varese)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写实验音乐。我的实验工作在我开始作曲前就已经结束了。之后,要实验的其实是听者。"
"音乐"其实应该改为全方位的"声音艺术"一词。另外,这次演出内容很多是多媒体的,非常多样,单单"音乐"一词没法含盖全面。其实名字例不很重要,称它为"国际新音乐节"、"国际当代音乐节"、"国际新媒体艺术节"都可以。
□那么您认为参加这次艺术节的这些人是音乐家还是艺术家?
这本来也就是一次拓宽视野和听界的活动,所以应该从广义来说,是艺术家。为什么?第一,因为"音乐家"一词很有问题,今天很多人只会弹肖邦莫扎特但根本不会创作的人也被称作音乐家。第二,"音乐"一词的定义太偏窄,在今天不敷应用。这次参加的创作者是在今天不敷应用声音艺术"的宏观语境内创作。更何况,这次很多艺术创作是带有视频影像的,也就是所谓多媒体的形式,还有的是带有装置艺术成份的,甚至身体表演的行为艺术成份的。
□本次艺术节的特约协调顾问是Naut Humon,他在美国好像是很主流的人物。在这个艺术节上Naut Humon起什么作用? Naut Humon是当前国际上新音乐乐坛最有影响力,最有实权的一位前辈音乐人。他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且最权威的数码艺术大奖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的主要评审委员。Naut是我非常尊敬的音乐制作人,我们观念非常相近,特谈得来。我想我和他制作的方向基本上一样,也就是,我们关心的是音乐的整体大环境,而不是个别音乐家,或哪一咱乐派。我们没有乐派的偏见隔阂,从学院派到hip-hop都无所谓。我们看的是长远的,五年十年后的音乐环境发展,做的是长远的策划和推动工作。
在这次艺术节,Naut参与得较晚所以节目策划方面他没有参加,是我和Randy Yau决定的Naut只加以几位他要带来表演的嘉宾,让整个活动更丰富。不过Naut多年来一直是我某些灵感的源泉,特别是他创办的RECOMBINSNT FESTIVAL的豁达的理念和开式,给我很多启示。具体方面,Naut以他举办过无数大型国际音乐节的经验,为这次活动提供很多意见,还有技术及器材支援。另外,纪录片可能将由我和他共同制作。
□可以想像,这么多国际级的音乐家第一次大规模到中国演出,"北京国际电子艺术节"届时会吸引包括我们在内的国内媒体尤其是主流文化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外媒体会有什么反应?听说The Wire杂志会全程采访?
是的,除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之外,我们也会在国外各大媒体作高调的宣传。你知道Naut Humon的新音乐圈的地位,加上我们几个重划人的人际关系,会引来很多主流媒体的采访,英国的The Wire杂志是新音乐哨兵,当然也人进其中之一。另外,会有很多国外的乐迷专程来参加,我想最重要的是会有不少国外的音乐制作人来国内观察这次活动及国内前卫音乐生态。比如我知道英国的大牌唱片公司Touch的两位老板兼制作人已决定要来,挪威的Rune Grammofon唱片公司的老板也可能会来。
□本次艺术家会按多数音乐节的惯例事后发行纪念CD或纪录片吗?
是的,我们除了会出版这次音乐节的CD专辑之外(由Auscultare或Postc Concrete唱片公司作国际发行),也将会有两组人员拍摄纪录片,一是单纯纪录全程活动的录像,另一组是专业的正式的纪录电影。打算在2003年在全球发行DVD。
□作为本次艺术的策划人,可否谈一下您对这次艺术节的期待。 我们国内乐迷平常主要透过宣传文字和打口碟。很兜圈子地,很零碎片面地接触国外的新音乐。而这其中特别受控于所谓"乐评"的文字操纵。但百闻不如一见,很多东西,你一看到现场真人表演,声响和影像一打到你耳膜和视网膜,什么都不必说了,都明白了。
比如,平常你用文字很难向乐迷描述在国外乐坛上笔记本电脑是如何成为一件基本乐器,就像从前的电吉他一样基本而平常,然而你从这次音乐节的演出可以亲眼看到,队季少数几位音乐家之外,几乎全是用笔记本电脑在台上演出,而那还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电脑只量件乐器,不同的人却可以作出那么多种不同风格的多样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电脑这个工具并不能决定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来决定艺术结果、艺术境界、艺术高下。
所以亲眼看到现场演出可以解决许多音乐上的疑惑。还有就是很多声音艺术作品必须要听现场,现场的高音量和多声道全音域是CD唱片永远无法呈现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只是要让国人看到国外新音乐=新艺术的面貌,同时我们要带国外的顶尖音乐家、制作人、乐评人和观察家来了解国内新音乐的发展情形。从而建立国内外双向高速交流的管道;使中国成为世界现代音乐、电子艺术社区的一员。所以,基本上我认为这次活动将会相当于中国加入世界新音乐乐坛的WTO。
□您预测这次哪位艺术家会引起最大的轰动,哪位艺术家会遭受暂时的误解?
我想引起轰动的应该是整个活动所反映的新音乐、新艺术的多彩多姿吧。
不过实际点说,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颗粒合成"是我们这次安排的压轴大戏,会造成轰动和骚动。本来这个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奥地利多媒体团体打算演出他们的最新作品,但是我坚持要求他们演出"模特五号"因为我看过那个作品的现场,我当时认为是二十世界最震撼人的艺术演出。他们本来发拆不再演出旧作,因为自己感觉已经疲乏,但我一再与他们交涉,坚持中国观众应该有机会看到这个重要作品,后来他们终于答应,所以我希望所有对新鲜刺激的艺术经验有兴趣的朋友千万别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另外,芬兰国宝级红星Pan Sonic的钢铁节奏将力刺你的肾上腺激素分泌,挪威的Biosphere是唯美仙乐配上特制视觉效果,都是雅俗共赏的。美国的Naut Humon会带来几位暂不公布姓名的神秘来宾,也绝对会让大家傻眼。而西班牙大师罗倍兹的全场蒙面聆听之悬疑感,等等,都会令人终生难忘。总之,这次演出大多极富激情,能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叫,让人跳!反正,可以保证绝对不会冷感,冷场。
当然,艺术节可不是马戏团,不能光挑炫耀的东西,自然也要有低调的作品,我想整体的聒噪与幽静,外入与内敛的比率分配会是恰到好处,这些都是我们策划人很细心设计过的。
至于哪些是可能会受到误解的,我基本上觉得会有,因为你一到现场,那声响一旦开始打击你的胸腔,震荡你的耳膜,你感觉能上能下上就来了,除非是对音乐、对艺术根本就没兴趣的朋友。
而对于国外专家来说,最让他们惊艳的当然将会是国内的几位非常优秀的前卫音乐新人,这几位都是没有登过台,没有发表过作品,没出过唱片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将是我们新音乐乐坛未来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