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舞台

东方早报:戏曲艺术重唤“偶像时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18 10:29:44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张火丁

原因偶像地位的背后是人格

偶像演员是观众的缔造者。有网友在看戏后留言:建议不喜欢京剧的人都去听听张火丁,也许他们从此会爱上京剧。而当年,茅威涛也曾让很多从不看戏的年轻人成为迷恋越剧的“茅迷”。上海昆剧团也通过张军等昆三班年轻人的“偶像路线”,这十年培养了大量的年轻新观众。而“老戏迷”白先勇更是深谙此道,他坦言,自己一手捧出俞玖琳和沈丰英,就是希望他们成为领观众进剧场的青春偶像。

“戏曲从来都是‘角儿’的艺术,看戏看的就是人。这就和今天听流行歌曲、看偶像剧追着人去是一样的。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到越剧的舞台十姐妹,都是那个时代的偶像。因为这些角儿,才让戏曲有了曾经的辉煌。”一位戏迷感慨道,“没有可以崇拜追逐的偶像,自然就不会有多少忠实观众了。现在的戏曲舞台,缺的就是偶像。”

中国戏曲界的角儿从来不少,每个角儿背后也都有大量的粉丝。但像张火丁这样,既有口碑又有市场的,屈指可数。而能因个人魅力导致集体疯狂的偶像,张火丁可算是其中之“最”。

“戏曲的角儿,包括所有的偶像,都是个人魅力的问题。现在有个人魅力的演员太少了。” 戏迷王小姐喜爱戏曲多年,尤其酷爱京剧,但对大部分常规的戏曲演出已经提不起兴趣,“做角儿,都是要色艺双绝的。可是现在的很多演员,甚至有些角儿,真是艺没,色也没。没有了好演员,还看啥戏呢?”

在戏迷看来,戏曲的偶像和流行偶像最大的不同是,艺术吸引力仍是个人魅力的关键。逸夫舞台的钱莉莉也曾感慨:“别的人演京剧卖票难,但张火丁就是一票难求,根本上还是人家戏好。她舞台上那种气质,那真是好啊。”

而在采访中,更多人认为,成就张火丁偶像地位的,是她的人格——坚持传统,坚持自我,不急功近利,这是她能够“遗世而独立”的关键。而这,是当下戏曲演员所最难做到的。做演员没有不想成名成家的。只是,市场日益萎缩,成名概率越来越小,戏曲演员们也就开始选择一些捷径——尽可能在电视晚会上抛头露脸,尽可能多捞些奖项,尽可能当上领导,尽可能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只是这些,和观众越来越无关。但张火丁大概是全中国戏曲界最不积极“评奖”的角儿了。现下戏曲界的流行趋势就是,花笔大投资、找群大编导、排个大制作的新戏曲评奖。戏的好坏不论,但一定要“大”。张火丁不停在演,但却很少去排新戏,即使创新也多是在传统基础之上,制作也适可而止。因为看她戏的人,并不在乎那些,有她的光芒在,足矣。

她也不上春晚,更是罕有跑场子,媒体专访几乎一概拒之。如果是相熟的记者,她也多半让哥哥张火千代为作答。她只会开门见山地说抱歉:“我不太会说话,请见谅。”

和很多成名后的角儿漫天要价不同。张火丁没有高额“演出费”的概念,她和演出商一直是票房分成。即使如此,她都比任何高价的“大牌”收入更丰。在上海的两场演出,票房一共80万元,这对于戏曲演出,可谓是天文数字。

偶像是从观众和市场中来。当下戏曲,有的是角儿,缺的是偶像。

反思 戏曲需重塑偶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何云伟:酷爱相声也痴迷戏曲 超过我是好事
· 雷动天下《一桌N椅》将重现 戏曲元素融入现代舞
· 国家京剧院为京剧研究生 办专场汇报演出
· “梨园丑角闹元宵”京剧晚会人间百态一台全
· 青年京剧社2010贺岁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