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洞”背后的开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29 14:56:4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王 凯


美术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


 

  在全国美术界众多目光聚焦于如火如荼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时候,中国美术馆凭借向祖国汇报·新中国60年美术作品展览在这场举国大赛中,博得了一份彩头。

  记者前往中国美术馆的时候,已经是展览开幕后的第三天,美术馆正门处由一艘红船作为主体的海报前,虽没有了长长的“人龙”,但展厅内观众却依然如潮。在“开幕当天你拥我挤,开幕过后冷冷清清”早已成为美术展览“潜规则”的今天,很多展览都已经让人趋于麻木——看展览不是看作品,而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捧个“人场”。

  报道这样一次展览,就是一次对新中国美术史的翔实梳理,难度很大。或许缘于这样的原因,在报道多呈现为新闻性、介绍性的时候,还有一小股“暗流”在这几天悄然涌动——由董希文创作的《百万雄师过大江》遭到损坏。为了证实这一情况,看展当天我特别留意了这一情况,的确,画面中心、主体渡江之船的下方被戳了一个贯穿的洞。为此,有报道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美术馆的管理混乱问题,称“号称‘世界一流’,此番‘向祖国汇报’,竟然暴出如此的毁画事件,不仅暴露了有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也佐证了多年来在美术界一直流传的中国美术馆管理混乱的传闻。”

  1961年,曾与董希文同在北京东方饭店创作历史题材作品的全山石老师对这张《百万雄师过大江》有着直观的感受。全老师告诉记者:当年我们的画室紧挨着,董希文创作《百万雄师过大江》,我当时在创作《前赴后继》,空闲下来的时候,我们经常相互串门。全老师对那次创作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他记得:董希文在创作中对技法的注重,非常惊人!

  这件作品是董希文继《开国大典》之后的又一件巅峰之作,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典型性代表作之一。暂且不论这颗洞是何时何人所为,该作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40余年来一直深居博物馆之中,公开展出的机会很少。与作品庋藏深闺相比,一朝展出却发现损坏,二者孰重孰轻?

  此次展览中,重复频率最高的话,不外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从来没见到过啊!”之类,这些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这些创作伊始,动机是属于人民、提升人民修养的美术作品,与它们的主人——人民,见面的机会实在太少。作为一名美术记者,观看展览的机会理论上要高于普通民众,但实际上,这些与新中国历史休戚相关的美术作品,有的记者也是第一次见到。

  全山石认为,对于一名艺术家来说,作品损坏不算什么,相比较,经自己手创作而出,那些就如同自己孩子一般的美术作品,能被大家观看,能被津津乐道,那才是真正的“完整”!全老师还说,作品在搬运过程中出现的磕碰在所难免,对于自己作品将来可能会面临的修复问题,“艺术家心里都是应该有所准备的”。很多西方名画也都有过修复的经历,像委拉斯开兹的《镜前的维纳斯》、伦勃朗的《夜巡》、列宾的《伊凡雷帝与他的儿子伊万》都曾经因为种种原因被修复过。更何况现如今的美术品修复技术之高,修复一个小小的不涉及主题内容的洞,应当不存在难度。

  这颗洞,实在不能引起人们多少的关注。从一楼到三楼,再到五楼,楼层间的作品划分非常明确。步步走来不难发现,几十年来美术界关于“中西融合”、“油画民族化”、“内容与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着恰如其分的反映与体现。也有人质疑部分作品的放置,与某一楼层的其他作品,年代与风格都显得突兀,但对于一次具有如此规模和档次的展览,一些小的瑕疵我认为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能看到这些经典的作品,夫复何求?! 

  在现场记者还发现,对于一次这样的展览,观众群体以父母带着孩子、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居多。孩子们的问题特别多,“为什么”接连不断,显然,很多家长有点难以应对。对此,记者认为,从美术专业角度解读这些作品,对于多数家长而言,可能存在难度,但这些作品并不仅仅只是体现了美术的专业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时代,见证了历史,父母也好,爷爷奶奶也罢,作为长辈,年龄是优势,应了那句老话“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因而倒是可以参考作品标签中的年代,从相关历史角度出发,给孩子一些提示,这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对于美术虽然懵懂却不一定会抵触,才不会觉得无聊,相反,他们或许会觉得好奇与有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新中国美术的认识与了解,这种认识与了解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是烙印般的成长记忆。这次展览中,《艰苦岁月》与《蒲公英》是我儿时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两件作品,《艰苦岁月》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节课,《蒲公英》是美术教材中的一件作品。工作以后,记者曾有幸采访《艰苦岁月》的作者潘鹤,采访时,那种小时候有的亲切感,让记者内心喜悦忐忑的心情久久难以抑制。此次因为展览空间限制,很多雕塑作品只能选用小型件展出,并没有使用原件,但作品虽小,却同样能令人感动。

  以如此的叙事展现新中国60年来的风风雨雨,意义非凡,却的确也很难做出评述,因为这样一次展览,就是一部洋洋洒洒的新中国美术史。但它,却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亲近那些逝去的日子,读懂新中国发展中的点滴光阴与经典片刻。

  由此看来,董希文《百万雄师过大江》上面贯穿的洞并不是问题,也许在这颗洞的后面,并不是美术馆厚厚的墙;也许更多今天的孩子将来的艺术家,人生便是缘于这一背后的开启。

下一页最爱是秋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最爱是秋
· 剧组“南北会师” 歌剧《西施》进沪排练
· 韩国爆笑功夫剧下月登陆京城 9月登陆北展剧场
· 孟京辉最新舞台剧《堂吉诃德》 向理想主义致敬
· 《窝头会馆》成人艺改革试验田 从提高演出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