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林兆华《绝对信号》
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由林兆华执导,1982年首演于首都剧场三楼的宴会厅。那时北京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小剧场,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北京的小剧场一直维持在3个左右。前几年才又陆续增加了9剧场、东方先锋剧场等4个剧场。
仅有的六七个剧场对北京迅速增加的小剧场演出来说实在是捉襟见肘。导演黄盈说,你知道2008年什么最难吗?找剧场。和导演李伯男合作的制作人张月,最头疼的也是剧场问题,就连孟京辉、田沁鑫这些大导演也一直备受剧场困扰。制作人老象说,在北京做戏,拿到剧场成了必要的前提,没剧场整个生产链都无法启动。
2008年,这种窘境开始发生改变,一年之内增加了蜂巢、东图、蓬蒿等四五个小剧场。2009年,对小剧场建设而言更是一个“牛”年,将建成天艺文化集群式剧场、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戏逍堂在工体西门的新剧场……新增小剧场估计将达到十余个左右。到2009年底,北京小剧场数目将是2008年之前的三倍左右。
多元投资热衷小剧场
在演出场次和剧场数目的落差中,有些人着急地寻觅,有些人则看到了商机。不同的目的和希望,使小剧场投资来源非常多元,既有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国有剧院,也有看好戏剧市场的民营公司,甚至还有个人投资。
“你找王大夫吗?他在剧场!”王翔可能是北京最“不务正业”的牙科大夫了。虽然经营着两个牙科诊所,但他依然不能忘怀自己的戏剧梦想。经过两年的寻觅后,他终于在中戏附近有了自己的蓬蒿剧场。这座只能容纳一百人左右的小剧场,前期投入约一百万元左右,目前剧场仍在亏本中,每天消耗都在千元左右。王翔说,自己是在用牙科诊所赚的钱来贴补剧场,这种状况他可以坚持两年。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信念是:生活是需要戏剧的。
和王翔的理想主义不同,樊星既有戏剧热情,又有投资眼光。“北京有很好的创作和观众资源,缺的就是剧场,而集群式剧场在国外已经很成功了。”樊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高级研修班,同时还有自己的公司,这使他有能力投入3000万元在西单南侧建设自己梦想中的剧场。他计划建设天艺文化集群式剧场,今年5月份将首先运营4到5个。戏逍堂则是和看好小剧场市场的文化公司合作建设剧场,导演田沁鑫也将和一家文化公司合作成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其中包括一个小剧场。
布局集中又分散
北京原有的小剧场主要集中在王府井一带,包括人艺、先锋、中国儿艺,北京儿艺和蜂巢、东图剧场略远,但也没跑出东城区的范围。但从新建的剧场来看,这种偏向东城的局面将渐渐得到改善,比如远在北五环的盈之宝剧场、地铁10号线尽头巴沟的魔山剧场、西单的集群式剧场等。
北京剧协副主席杨乾武认为,北京的剧场分布应该既集中又分散。“集中”是指像东城区这样具有先天资源优势的区域,将集中做到极致,比如建立“戏剧一条街”。在韩国首尔就有一条大学路戏剧街,这条街两边有三十多个小剧场,五十多家私人剧团。而“分散”则是指,在各个区都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剧场,甚至就建在社区里面。分布广泛的剧场,能够促进戏剧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新投资带来新理念
以往,小剧场多归属于艺术院团,经营往往是其软肋。随着多元化投资的加入,也带来许多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的经营经验和新的理念。
樊星的集群式剧场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经营上,他力求凸显自己的品牌。剧场建成后,“场制合一”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届时至少有一半作品都将是剧场自己制作的。樊星还表示,剧场建设在西单商圈和金融街商圈附近,他将针对这些地区的白领来推广戏剧减压计划,通过有意思的小剧场话剧让职场白领身心松弛。
此外,孟京辉担任蜂巢剧场的艺术总监,剧场还另外有专门的职业经理人来运营,和传统剧场的经营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