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战火中哭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9-26 15:21:45 | 文章来源: 中国文联网

  3月20日,北京时间上午10点33分,美伊大战这支弦上之箭终于伴随着几阵美军炸弹的轰隆声迸射而出。有人说:“两河流域的伊拉克,是诺亚放飞和平鸽的地方,但在这里鸽子很少衔来橄榄枝。”的确,迄今为止,地球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地方像两河流域地区那样屡遭战争的蹂躏。古老的文明伴随着血腥,这块土地上走马灯似的上演着文明更替的戏剧。据统计,目前伊拉克境内有一万处重要遗址和遗迹。这些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目前都面临着炮火的威胁。无情的战火如果继续蔓延,除了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还将会给这些文物古迹以怎样的伤害?目前成为国际社会及许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与中华文明一样,作为两河文明最早的苏美尔文明也是发源于5000多年前的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但前者连绵不断至今,而后者则在2000年前就永远消逝了。若没有中世纪以来各国考古家的探索、研究,恐怕这段辉煌之史会最终成为一段死去的文明。近日,记者专门走访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的拱玉书教授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张夫也教授,走进这块曾经有着悠久历史、辉煌文明,今天却在饱尝战争之苦的美索不达米亚。回眸往昔岁月之余,以期更多的人来关注、珍视这块土地和它的文化遗存。

  随风而逝的古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不是国名。在伊拉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以前,即作为一个地区而存在。它来源于希腊语,汉译名即据此音译而来,意为“河间地区”、“两河流域”,即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贯的地方。在应用中,美索不达米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美索不达米亚并不和伊拉克完全相等;但在狭义上,完全可以说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伊拉克。

  一直致力于亚述学研究的拱玉书教授介绍道,两河流域是西亚的走廊,古代居民成分复杂,其中主要为两大支:一支为苏美尔人(Sumerians),他们于公元前50世纪已住在两河流域南部。两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开始就是由他们创造的;另一支为塞姆人(Semites),他们有许多分支。其中在两河流域先后建立过国家的有阿卡德人(Akkadians)、亚述人(Assyrians)、阿摩利人(Amorites)、迦勒底人(Chaldeans)等。从公元前50世纪中后期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苏美尔人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当苏美尔内部进行争霸之时,公元前2300年左右,在其北部兴起了阿卡德王国,这个王国的创立者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萨尔贡。最终,萨尔贡打败苏美尔联军,统一了苏美尔人的各个小城邦,建立了第一个跨地域的楔形文字帝国。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之后,南部两河流域又分裂为若干小国。入侵的阿摩利人后来与当地居民同化,并以巴比伦为中心建立了新的国家,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至第六代国王汉穆腊比(Hammurabi)时期,古巴比伦王国已经十分强大。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第四王朝被亚述人灭亡。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是其国力强大、文化昌盛时期。

  约在公元前10世纪初,迦勒底人进入两河流域南部,后来在联合米堤亚消灭亚述帝国后,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其中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在位期间是新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据说,为取悦于米堤亚籍王后,他还筑起了一座被希腊人誉之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尼布甲尼撒死后,祭司集团屡次发动政变。公元前538年,波斯人兵临巴比伦城下,祭司集团主动打开城门,从此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那些杀戎征战的历史人物终化为尘土,遗留下来的古物却向后人显示着这段古文明令人眩目的辉煌,记录着两河流域的先民在社会制度文明求索方面所达到的惊人高度。


  惊为天物的艺术品

  据张夫也教授介绍,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工艺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造型丰富、装饰多彩的陶工艺作品问世。原始社会末期,两河流域南部地区首先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时代。考古学家们根据发掘年代和地点,将前苏美尔时期的文明定名为欧贝德文化(Ubaidian culture)、乌鲁克文化(Uruk culure)和杰姆狄特那斯尔文化(Jemder Nasr culture)。在这些遗址中皆有精美的陶工艺作品出土。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两河流域虽然因缺乏石材而未能留下像埃及那样规模宏大的建筑,但仍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石工艺作品留存下来。古巴比伦时期的著名石工艺品《汉穆腊比法典碑》便是其中之一,拱玉书、张夫也两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高度评价了该作品的意义。此碑高2.25米,石碑上端以浮雕形式装饰着太阳神沙玛什授权标于汉穆腊比的情节。石碑下半部分镌刻着楔形文字的法典条文,全文共49栏,282条,8000余字。拱玉书认为:“作为古代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不失为研究、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张夫也则进一步分析道:“这种成文法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它对氏族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制。法典条文涉及面极广、规定极细。譬如其中就有内容规定如果理发师剃掉了奴隶的标记,即要被处以断指之刑。”

  除此之外,两河流域的金属工艺也是两河流域文明中的一个亮点。从史前的杰姆狄特那斯尔文化期到苏美尔王国期间,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和黄金工艺制品。两河流域金属工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作品的造型多为翼狮、牧牛、羊、鹿等形象。对此,张夫也将其解释为:“由于动物与人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塑造艺术形象总是从表现此类题材开始。人们将人首、牛身和鹰翅进行组合,有“如虎添翼”之意,是对智慧与力量的追求,更是将其视为保护神,祈求它能为自己带来庇护和福祗。”

  战火纷飞中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

  中世纪时欧洲的一些研究古典著作的学者根据《圣经旧约》和希罗多德的《历史》等书中的描写,开始到两河流域寻找相应的景物,从而经历了一个从古物学到考古再到文献学的过程。1843年,时任法国驻摩苏尔领事的保罗·埃米勒·鲍塔首先开始挖掘。在距摩苏尔西北10英里的郊外,他挖出了一个亚述人的城市,包括宏伟的王宫、数对巨型人面狮身石兽,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后经考证,这里是亚述帝国最强大的国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

  这些发现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惊,并带动了此后数十年间西方世界的大规模考古活动。1877年,两河流域南方的发掘工作也拉开了序幕……由此可见,所谓“亚述学”是指19世纪由西方人发起建立的一门研究古代近东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新兴文献学。因早期发现的文物多为亚述时期,故名。

  从中世纪到现在,人们对两河文明的考古活动从未间断,无穷无尽的宝藏和考古发现难以尽述。至今,两河流域的沙丘依然在等待,从陶鲁斯山到波斯湾,仍有6000多个遗址土丘等待着各国考古工作者和文献研究者发掘。

  今天,美伊大战的进行使美索不达米亚这块饱受血与火洗礼的土地再次遭受劫难。随着战事的推进,在3月22日新华社拍摄的一张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伊拉克的提克里特博物馆已成为一片瓦砾。据统计,目前伊拉克已有至少三处重要博物馆被毁。另据报道,巴格达市内的国家博物馆不久前也曾遭到美军导弹的攻击。目前伊军第二道防线已经部署在全城各个角落,其中包括文化遗产集中的旧城;美国第三机械化步兵师已要求空中求援。如果一旦开始轰炸,如果文物被毁,这对于全世界、全人类来讲必然是一个大痛,而且是永远的痛。对此,拱玉书很激动地说:“海湾战争期间和之后,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抢劫、偷窃、走私伊拉克境内的文物,不久后这些无价之宝就出现在了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据统计,当时伊拉克共损失3000余件珍贵文物。”张夫也则进一步呼吁:“文物古迹如果被毁,将是无法估计的损失,要知道去感触一处50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与参观一处复原建筑,其意义是绝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只能双手合十,为这块曾经创造过辉煌文明却一直饱尝战争之苦的土地衷心祈祷。 

下一页新写稿4上一页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