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洲文明的探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9-26 15:08:51 | 文章来源: 巍巍昆仑

一、从古地理变迁来分析美洲文明的来源

    地球在350兆年前是奥陶纪时代,整个美洲沉入水底,只留几处高地岛屿,没有人类。250兆年前是石炭纪时代,经过了100兆年的美洲,仍然大部分沉入水面以下,成为芦荡。太阳系携带地球在银河系运转的周期,很像地球绕太阳公转那样,出现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时温差变化。地球在银河系的周期运转使地球出现冰期变化。这种变化时而使地球变冷,使海水凝冻成冰,极地冰盖变厚变大,海水大幅度下降,海底山脉或平原连成一片,大露架突露成地表,或即使有鸟屿,水也很浅,很容易渡过。而当地球变暖时,冰盖融化,海水回升,海岸线延伸,部分陆地沉入海中。

    从目前来看,美洲既没有现代生存的类人猿,也没有发现过它们的确凿的化石证据,甚至连狭鼻猴类(不论是现代生存的还是古代的化石代表)也没有找到过。也就是说,美洲大陆还没有找到可以进化成人类的灵长类证据,明确的说,美洲大陆后来的人类是从其它地方迁徙而来。

    据考古学研究,美洲居住人类的历史不超过4万年。有些科学家认为,美洲早期的人类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冰期通过白令陆桥从亚洲北部过来的。也有人提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大洋洲飘洋过来的,依据是南美洲当地人的语言和个别文化因素跟大洋洲的有相似的地方,考古也将证明这两种推测都有道理。综合起来分析,由于中华先祖分布到东南亚一带有地理上的优先,从东南亚半岛向海洋深处延展逐步到了澳洲、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屿,其中有少部分再向东到了美洲大陆;而大部分却是从北部的北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再逐步南移的。从目前各方面所得资料综合判断,一小部分比较古老的美洲人是从东南亚逐步飘洋过海到美洲的,这就是今天中美洲、美洲南部发现少量古老生命遗迹的缘由。而大量的中华先民的美洲迁移的还是在近2万~3000年左右,而少量在迁居直到近代。

    古地理的变化与考古 学的发现是相吻合的。古人类从一地方奔赴另一地的原因有偶然性和盲目性,更主要的原因还有就两个:一个是是寻找食物。比如随气候的变化,一些地方水草森林丰富起来,食草动物奔赴过去,食肉动物紧跟其后,猎物的古人类也紧紧相随,形成地球生命链;二是相互争夺生存权,惨烈的争斗后,失败者只有另寻生存之地远走逃生。那么,在地球的现代瞬息——人类的现代人将要走向文明之时——也就是距今10万年到近几千年范围内,地球上有没有这样的地理大变化呢?根据对古地理的研究,距今10一7万年时,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迅速升高,白令陆桥成海峡,这时的人类祖先很难从亚洲陆路迂道美洲、或从海洋横渡。距今7万年到1.2万年是地球最后一次冰期,全球气候明显变冷,冰川大幅度向南推进。在这次冰期中,全球冰川面积扩展到4,960万平方公里,使得面积为36,000万平方公里的大洋水位下降了100米。距今7—4万年间,属最后一次冰期的早期阶段,我国称早大理冰期,欧洲称玉木早冰期,北美称早威斯康辛冰期。此时,处在陆地边缘的陆架浅海,例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等,皆裸露成陆。这时的古长江越过济州岛及男女群岛,直注冲绳海槽,比今日长江长约1000多里。这个时候人类追逐太阳、追逐猎物到美洲,从理论上讲是可能的,但目前还没有相关考古证据。距今4—3万年间,在地质史上称为晚更新世中期,是最后一次冰期的回暖期,全球变暖,海水回潮。这个阶段给亚洲人类赴美洲增添了阻碍,目前也还未有多少考古的证据。距今3—1.2万年期间,是全球最后一次冰期中极寒冷气候的时期,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世界洋海平面最大下降值为150米左右,中国沿海许多地方干涸为广阔无垠的大平原。食草和食肉动物向这些新生肥沃的大草原转移,古人类伺机捕捉野兽,追逐太阳,把华北的细石器带到日本列岛,并经东北平原、蒙古高原、东北亚带到阿拉斯加。根据目前的发现物来看,细石器文化的主人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即到达了阿拉斯加的西部,占据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海莱湖地区,据碳14测定距今为一万一千年。这条迁徙路线与猛犸象从华北、山东迁徙日本、朝鲜、库页岛、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是一致的。与《梁书·东夷传·扶桑国》上说的自中国——倭——文身国——大汉国——扶桑国的路线,也完全一致。《尚书大传·鸿范》和《淮南子·时则篇》中关于太昊所司之地,所言起自禺夷秦皇岛碣石,过朝鲜,贯大人国,终于东极日出扶桑之地,与上言全同,显然不是无端发此奇想,不是虚构假托,而是口碑直录。远且不说,他们至少是在3——1.2万年间,自中国的黄海之滨,从华北平原,在追逐猎物的时候,追逐太阳的时候,就向东、东北,沿着平坦的海底平原,逐渐推进,到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海岸间的亚洲大陆架,在冰期最寒冷时期,除了自日本列岛以北的岛和海峡外,南方的台湾、菲律宾、东南亚群岛、大洋洲群岛,以及美洲西海岸的诸岛,都与大陆架相连而裸为陆地。因此,古中国人除了从华北华东向东向北迁徙外,还从太平洋诸岛和大洋洲向美洲迁徙。如北方的中华祖先——他们开始时直向东方,直达日本列岛。但是由日本列岛,如果再向东,就进入太平洋水域,便是黑潮暖流。这时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乘桴筏乘黑潮暖流任其飘流或择岛而居复再逐年东迁东渡;另一种是受大洋阻隔,沿古太平洋西海岸折向北,于是就走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亚历山大群岛.....这些岛屿者与大陆相通,当时都是陆地。因此陆地徙步并无阻碍,天长地久,就汇聚美洲了。在距今1.2万年时全球气候迅速转暖,延续了几万年的地球大冰期结束。从此海平面迅速上升,原来裸露的海底平原重又为海,陆桥消失,昔日的海峡平原和海岛,为海洋所阻隔,这些在地球最后冰期奔赴美洲的中华祖先就在美洲独立发展,成为美洲最主要的土著。

  但并不是说冰期已过,海水升高,陆桥消失,就阻断了中华祖先的美洲之拓;相反,在近万年之内,无论是中华本土的先祖、还是被隔断在美洲自行发展的同胞祖辈的子孙们,都彼此挂念着海洋对岸,虽隔千山万水,心隔不断。先民们或北令海峡,或东南亚洋流、或太平洋岛屿一波波与先去的祖先会合或回到中土来反馈美洲的信息,这就是中华民族开拓不止、永恒不息的万古精神!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攻破殷都朝歌,商纣王鹿台自焚。这时殷军统帅攸侯喜率攸之主力军十万人,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及涕竹舟、涕竹笋等东迁美洲,这是中华本土最后的一次大千徙美洲了。墨西哥发现的一块“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是为战国或秦末从山东半岛放舟美洲田齐人的埋骨遗迹。墨西哥国越万滔地方泥制古像甚多,其面貌与华人无异,其衣饰物稔亦为中国十数世纪之物。此地又发现有泥造佛像数百,长约数尺,其塑法与中国近代之木雕神像相似,盖亦千余年前中国之技术。到中国南北朝时,墨齿国(今墨西哥)还派使团回故土探亲,带回蜂鸟朝贡。秘鲁山洞里的一尊奇特的裸体美洲女神铜像,向人们展示了公元五世纪时中国同美洲之间的某种联系:她双手(右臂残)提着铜牌,两牌各铸“武当山”3个汉字,字体近似南北朝的八分书。又秘鲁国公园有华文太岁碑幢。南美洲厄瓜多尔国于前清咸丰年间开漕河道,曾获中国钱币数百枚,为新莽时代之物,今尚陈列其国之博物院中。在阿拉斯洲的安柯雷奇市(ANCHORAGE)的柯择堡(KOTZEBUE)和白令海峡之间的岛上,指路方向标——图腾柱——托天波尔——如树林一般,古代的,现代的,都有。札责人、严狁人、冰夸人、肃慎人、貊猴(靺鞨)人等的遗迹都保存在冰天雪地中。特别是的他们传递信息、交流情况的“套函”,还埋在冰雪之中。凡此种种发现,都昭示着美洲文明来自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给养,美洲人来自中华人种的血脉相联!



二、越海渡洋拓美洲,秉性无改是中华!

    美洲印弟安人的一些生产生活、风俗习性、崇拜信仰、天文地理知识等基本保持在中华本土时的民族或部落本色。印弟安人的四种本领:制陶术、雕刻巨石术、农耕术、屋场建筑术,都充分反映了中华上古先民的基本技能。制陶术,是中华先民最先发明最拿手的技艺;雕刻巨石术,这其实就是中华南方雒民(粳民)——水稻先祖石头崇拜的延伸——萨满教的图腾石柱文明在美洲的再现;农耕技术,挖运河,灌溉农田,这是典型的中华南方水稻民族的生产技术;建筑技术,中华先祖无论是在南方、中原还是到了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亚,都能因地制宜建造居住场所,南边的杆栏式建筑、向北的石屋土坯砖房、更北的雪松厚板屋等。用海贝等做为相互交换的“货币”,这与四川三星堆、殷商时期非常吻合。在殷人甲骨文徽号文字中,专有贝氏徽,以舟载人,人肩贝朋。农作物是玉蜀黍、南瓜、向日葵、豆类等。现在认为玉米是美洲的原始作物,我只信一半,还是有可能是从中华本土带去的,就如花生,不也说是美洲大陆的原始作物吗?后来在中华发现了约七千年的花生米,作何解释?不得不改过来,还历史真本嘛!在今美国东南部德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等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森林繁茂地带,沿河捕鱼种田的印地安人,他们的鹰爪形青铜器上的圆圈中一个十字架符号与商殷人相同,他们的扇形则与商代徐方越人文化相同。南美的印弟安查文(Chavin)文化不就是“粳民”文化。“粳民”——“China",古印度、西亚、埃及直到欧洲一直这么称呼中国的,也就是今天英文把中国叫成“China"的由来。

    在今美国东北地区的纽约州的安大略湖(L。Ontario),伊利湖(L.Erie)、休伦湖(L.Huron);圣劳伦斯河流域生活着一支易洛魁(1roquois)“印第安人”。在该地区的东南部有一条莫哈克河(MOHAWK),莫哈克河有一个莫河克村(MOHAWKVILLAGE)。这其实就是貊猴(靺鞨)人来到了美洲。

    在今美国西南部地质学的中生代的沙漠地区,也即亚利桑那洲(ARIZONA)和新墨西哥(NEWMEXICO),印第安人建造一种长期居住的石屋,用坯、砖作隔断,使屋子白日凉而夜晚暖,很科学,令人惊奇。格兰德河(RioGrande)流域的特瓦族(Tewa)是该地的文化主人。这其实就是佤族(原叫卡佤族)的祖先到了美洲。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在莫哈克河的另叫一个奥次顿哥村(OTSTUNGOVILLAGE)发现了易洛魁人保存的鹿皮画《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铁证了今美国纽约州的易洛魁人是6000至5000年前开赴美洲的中国轩辕黄帝的裔胄。

1991年10月美国华盛顿《国家地理》第180卷第4号(期)上刊登布鲁洽·约瑟(Jos印hBruchac)的论文《奥次顿哥》,揭示了在莫哈克河(Mohawk)奥次顿哥村(OtstungoViliege)《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

    这两幅图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提示了易洛魁人是中国轩辕黄帝的裔胄?《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的上方画的是位于二十八宿星空中央的填星(土星),又叫轩辕星。这个轩辕星是轩辕氏的图腾徵帜——天鼋龟,即帝龟黄龙。它“头对天山,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这是源于黄帝打蚩尤时的故事。黄帝打蚩尤时蚩尤作大雾3日,黄帝大军不辨南北,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军师风后献计:“将天鼋军旗之天鼋头对天山指南北,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见到了这种指向的龟,黄帝打蚩尤的传说故事由此得到了印证。再考证这幅《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与黄帝打蚩尤时的传说事故如出一辙。所以说这无可置疑地说明了这是轩辕氏的族徵。在遥远的美洲有这么一个部落的族徵竟是中国黄帝轩辕氏的族徵说明什么呢?除了说明他们就是中国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还能说明什么呢?

    《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画的是蛇图腾的蚩尤主持夜间的更辰时间。蚩尤头上为炎帝的椎形五联冠,冠上为篦形轩辕日历轮,上面有两个蛙(龟)形人;其下又有两个菱形符号,象征四时八节;又有两个“执手”,由风后由右向左推动,于是蚩尤奔跑起来;足下是日落的禺谷;右臂下垂,有两只阳鸟坠落,代表二更天已过;左臂高举,指向月亮;月亮中天,说明是三更子夜;双臂成太极S曲线,由右向左旋,为先天太极图,与天鼋图亦为先天八卦方位一致。《蚩尤植夜图》又证明了当时中国的炎黄两族已融合为一体。两图均为先天伏羲封时代的产物。以此二图作图腾的部落,不管他身居何方,他就是炎黄子孙!所以说在5000到6000年以前中国人到了美洲,并把原在黄河流域的文化带到了美洲,世世代代传下来,赋予了美洲的印第安文化具有中国文化的特征。

下一页美洲的古代文明上一页美洲古代文明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