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德国国宝级艺术家、德国新表现主义殿堂级人物马库斯·吕佩尔茨在北京大学举办主题为“个人英雄与公众人物”的讲座,分享他的艺术思想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探索历程与任职经历。
在主持人进行简短介绍后,马库斯·吕佩尔茨走上讲台,作为绘画与雕塑家的他,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他说:“我不是学者,是诗人,想说的一切来自于对艺术的感想。我是一只致力于能够摆脱政治的控制,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大家知否知道我是波西米亚人,我总是轻浮地不愿承担责任,喜欢撒谎。因为我是艺术家,不是学者或政治家。基于这些特性,我觉得自己的话总是对的。下面就请听我的诗吧。”
马库斯·吕佩尔茨的诗:
所有的夜晚,清晨都一无所知。
也许,记忆在漂浮。
失去的时光,广阔的思想。
失去的土地,飞向阿卡迪亚。
那里有撩起衣裙的少女在出售梦境。
山一直都蔚蓝。
星辰钻石在白昼里闪闪发光。
还有流星,在空中飘舞的花瓣轻抚着爱人的脸庞。
到缪斯的世界去,到满是芦笛的世界去。
那里还有几千个诺言。
到歌声与梦境的世界去。
那个世界永远在歌唱,永恒存在。
这个世界被艺术环抱,充溢。
赋予生命以永恒。
在变幻无常的存在里。
幸福是一件艺术品,传承千年。
像常春藤缠绕着历史。
所有在这个世界留存下来的幸福的花朵和美妙的思想。
以及对未来的承诺。
我们所有人都将知道。
读完后,吕佩尔茨告诉大家,这首诗其实是讲座前15分钟创作的,引来台下敬佩的掌声(真是难为了他和他的翻译……)。在如此“诗意”的开场白过后,演讲正式开始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风趣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都说了些什么吧!
第一部分:关于创作
赋予绘画对象新的意义
我非常喜欢汉斯·凡·马莱(Hans von Marées)。马莱画作中这种永恒的光线体现了德国绘画的一种特征和优势。在世界艺术当中,德国画家都会画一些比较黑暗的题材,色彩比较暗淡,就像哥特式的那种黑暗。我们希望摆脱这种黑暗,到光亮中来。到意大利这样充满阳光的地方去,从歌德开始,德国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渴望到意大利去。但在文化上恐怕是做不到这一点,在日耳曼文学中,很多作品都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现场这幅画作上有很多的色彩和光亮。
尽管我绘画的主题都是一些静物,在画这些具体的静物之外,还希望赋予它一些其他的意义。有时我会把静物做一些抽象化的处理,有时是三角形,有时是四边形,所以大家能看到我画中的人或静物都会有抽象的线条,不是那种很清晰明确的东西。
风景画中也加入了非常重的映射。画面中的映射的元素是一种观察这幅画的角度,我也想体现在绘画过程中色彩分布和线条构图的不同速度。希望观察者在看他画的时候能摆脱束缚,获得一种自由,从新的角度来思索,不希望自己的画变成让大家猜不透的秘密,而希望是能够被解读出来的。
绘画是所有艺术中的国王
我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教育家,我不希望拯救世界,而是来拓展世界。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在创造世界之前就先派了一些画家,来展示他们眼中的世界。这些人会把他们经历的一切,比如落日,展示出来让其他的人能够看到。他们会在画中体现女性的美,让所有人也能感受到。就像一朵玫瑰花,如果它不能在画面中得到呈现,可能你也不会爱上它。通过这些画家,让普通民众也能看到艺术,关注艺术。而不只是用相机拍下这些美丽的东西,相机和你眼睛看到的东西几乎是一样的,但是绘画是这些人对世界的一种感知。如果画不能被观众看到并感知,那么它就是一副死去的、没有生命的画。
阿卡迪亚系列
因为当代绘画越来越不像绘画,所以我想通过创作让绘画回归传统。在现代绘画中,像有些作品只有一些线条和色块,确实那些作品从传统绘画中解放了出来,但如果只往画布上涂一些色块,那么你不需要成为一位画家就能够做到。这不是一种会话能力。所以我现在尝试创作一些看上去就是一副画的作品。包含传统绘画的元素,有前景和背景,画要在框子里面。
莫扎特雕像趣闻
在谈到自己曾经在萨尔斯堡展览的莫扎特雕像时,他给大家讲了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当时这一件高7米的巨大雕塑作品一经展出,就遭到了民众的不满和愤怒——因为他把莫扎特雕成了一个裸女的形象。后来,甚至有人向雕像上泼了沥青,让它看起来就像莫扎特作品“魔笛”中的人物。不过,干这件事的人后来死掉了……吕佩尔茨认为这就是毁坏他作品的“下场”,后人一定要小心。
第二部分:关于艺术家历史的地位
艺术家曾是服务者
中国有几千的绘画历史,而各个不同的朝代都留下了美轮美奂的雕塑作品,这些艺术家都受雇于国王,和欧洲一样,他们只想传达国王的意图。他们就是为皇室提供消遣的角色,像乐师,我们现在认为精美的音乐作品都是为了庆典创作。但是艺术家的地位是很低的。好作品不常见,一些作品不容易被理解。海涅曾说,那些很厚的书很少有人呢读完。将艺术解放出来的是宗教信仰,从19世纪开始,才出现了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创作以歌颂生命和爱情为主。如果艺术家有绝对的自由,那么它在画室中可能并不知道要画什么。
我年轻时,那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都是偏左的,但我是偏右的,虽然我没有钱。左倾的艺术家最终偏离了艺术,而是创作出了服务于政治体系的作品。那些政治主体的创作都是违背创作原则的。特别是前民主德国,很多艺术家都收到了思想压迫。那些大师不得不创作一些政治题材的画,像李斯特。德国统一后,那些偏左的艺术家该怎么办呢?他们慢慢把当时东德的思潮转移到了新德国来,他们懂得应付政府,还获得了一些管理职位。这其中有很多出色的画家,包括我的朋友。
艺术家并不是革命者
艺术家在创作时是不需要民主的,民主与自由无关。民主是管理,如果对艺术进行管理那艺术就死了,艺术有自己的体制。像下棋一样,它有自己的国王。所以当我当校长时,是采用专治的方式,是独立于其他体制的。我特别反感得是柏林出现了一座艺术大学,连母鸡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笑。
我希望在艺术学院的人是学徒而不是学生,但我们也会办法学位证书,为了失业的时候可以领到补助。但我认为艺术学院不应该去关心学徒的未来发展,而是艺术本身,学院的任务就是教会这么学徒进行艺术创作,然他们学会欣赏艺术品,从而自己创作。
这种体制当时处于一种政治讨论的中心,那些政治家从想找机会压制这些艺术学院。作为校长,我的工作就是尽量让自己的学院免受政治家的影响。
绘画会重新受到重视
我不想生活在现代的世界,但我并不是多余的人。绘画与整个时代的发展也没关系,绘画是一个独有的门类,是永恒的。就像绘画是用到画笔和画布,永远都不会变。扩展后的艺术概念其实是很有趣的,有娱乐性的,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但这些都不是绘画和雕塑。我想说,我从事的专业自古就有,未来也会持续下去,但我们时代的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像那个镶满钻石、价值五千万的头骨(此处为暗讽)。
现代艺术呈现的方式是以先进手段进行支撑的,绘画则成了为游客提供愉悦的东西,这个现象会一直存在,但绘画不会成为大众教育的一部分。现代,大多数视觉的享受都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来实现的,仿佛每个人口袋中都藏着博物馆。不过这中间有一个时空的空档,因为所有的讯息你都会飞快的得到,那么后面会是无尽的无聊。比如在餐馆中播放的音乐,如果中断了大家会难以忍受。现代人都很依赖这些现代手段来欣赏艺术,我认为人类都会撑过这段时间,然后画家这个职业又会重新受到重视。
艺术家简介
马库斯·吕佩尔茨,生于1941年,曾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院长长达二十余年,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与基弗、伊门多夫、巴塞利兹、彭克等人共同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闻名于世,亦被誉为德国国宝级艺术家。吕佩尔茨极具才华,绘画、雕塑、诗歌、爵士乐,无所不通;他喜欢汽车、拳击、时装和美食,追求奢华的生活和完美的外表;他狂放、执着、敢言,自视为天才艺术家。
(注:本文由约翰整理,凤凰艺术特约记者柳舟对本文亦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