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艺批评的讨论和批评,在过去的一年无疑是文艺界的重要事件。文艺批评自身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不必赘言,毫无疑问,当下繁荣文艺,加强文化建设,定然离不开批评的有效参与,批评的得力开展涉及诸多方面,确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关键是要从阵地空间、学术空间、意识空间三个角度重构文艺评论的发展空间。
构建阵地空间
与现实文艺创作紧密关联,并且呈现出不拘一格的文体风貌的优秀评论文章,是不容易创作出来的。批评活动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批评绝不是附庸。只有确保评论活动的独立空间,才能发挥评论者的感受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为更多优秀评论作品的出现打开局面。文艺批评活动的有效展开、别开生面,必须获得更多有效的阵地,并逐步加强、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回望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展开与《新青年》的创刊及精心经营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这一阵地,民主与科学的呼喊必定不会嘹亮。
当前的文艺批评更是如此,批评阵地的加强既要加强组织上的建设,如近一年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各省评论家协会的建立和工作开展,中国剧协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的举办和学术论坛的交流……同时,还要加强评论发声平台的建设,如报纸、刊物、网站、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的媒体阵地。评论文章不是写给自己自娱自乐的,它也要有自己的读者,并与不同的读者形成交流、碰撞,最终促进艺术上的提升,并推动艺术的发展。那么,如果没有展示的平台的话,评论也就无从面世,因为不可能每个评论者都拥有自己的刊物,即使是自媒体也难以完全形成有气候的批评、交流。对于如何加强评论平台的建设,笔者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几方面:一、针对不同艺术领域,建立专业的评论报刊,原有的文化艺术类刊物可以增设评论版,以求加强评论建设;二、多吸纳观点新颖的青年评论家的文章,让有锐气、有活力的批评真正拥有阵地,以求形成理论上的争鸣;三、提高评论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稿酬,评论是一项艰苦的劳动,目前稿酬与创作人员的付出却相差千里。
就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现状而言,阵地不足和在现有“阵地”上,高质量的、有战斗性的评论文章尚不够丰富,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文艺批评活动是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是评论家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成果。文艺批评的开展,尤其撰写成文必须要建立在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而不能简单地从自身的感觉出发,偏离艺术对象本身及其思想寓意。也就是说,要想针对一部作品或一系列艺术现象和问题进行认真评析,没有全面的把握和思考是难以写出好评论的。这恐怕也是当前许多报刊苦于评论稿源稀缺的重要原因,好的文章毕竟还是不多。这就向广大文艺评论家、批评家们进一步提出了新要求,批评的阵地建立以后还必须用批评家的笔守住阵地,打好每一场战斗,否则即使阵地不丢也名存实亡。
当然,批评的有效开展、批评空间的建立、批评阵地的巩固,需要批评家及文艺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只有给予评论独立自由的空间,才能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景象。
锤炼学术空间
学界曾有学者说,整个批评现状不好,没有更多好的评论文章与创作密切相关,一定是创作出了问题。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批评与创作实践密切相关是批评的特点,同时它并不依附于每一部具体的作品;而且批评的视野需要更加宽广,对艺术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注意的是,评论的开展不仅是要针对好的作品,对于整个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更要清晰、准确、尖锐、深刻地提出来,并探索解决的方式。
批评家所从事的评论事业,是学术性活动,绝非炒作恶搞,即使是批评作品的不足之处也要心平气和地本着提高作品、着力推动发展的目的,自由、平等、民主地进行。笔者认为,虽然批评必须具有学术性,但并不等于评论文章必须要引经据典,甚至受某种或某些理论的束缚而与艺术实践远离。批评的学术空间还包括:批评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活动,批评家要着力透过研究对象让理论高度结合实践,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风格的评论文章。这样的文章,浸透着评论家对作品的深入解析和独特情感,具有独特的可读性和思想性。评论也是一种创作,只有实现读者的有效阅读和广泛交流,才是对理论界、实践界和普通观众都有益的评论。评论文章恐怕需要在理论家、评论家、创作者、行政领导、普通受众等一部分人群或是全部中形成互动交流,否则何以实现和创作者的对话呢?优秀的评论绝非高深莫测,言之有物、观点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晓畅的创作,才是受大家欢迎的好作品。这样的创作也许才是批评空间的重要内涵,是评论有别于理论的重要标识和独特价值。
营造意识空间
所谓批评的意识空间,也就是如何认识批评、如何面对批评、如何接受批评。这不仅包括文艺批评的对象,包括涉及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作品的创作者,生产、出品单位等;同时也包括从事批评、撰写评论的各类从业人员。由于比赛、评奖、晋升、政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今的艺术行业工作者不喜欢那些“有批评的批评” ,特别是形成文章正式发表的评论。于是乎,我们在各类研讨活动、媒体刊物上看到的评论文章,多为推介赞美之文。不少业内外人士对这些批评文章提出了诸多不满,“批评失语”“批评家失去操守”“红包评论泛滥” ……一系列对文学艺术批评的批评迎面扑来。不过,难道把这些责任完全归咎于批评家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艺术行业工作者,即艺术批评的主要受众群体对批评的上述态度息息相关。
实际上,艺术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文艺批评是批评家深入研究批评对象,并进行深入的分析、阐释,推进理论思考和艺术实践的独特方式。批评也可称之为评论,是对作品或作家、艺术家、导演、演员等的评价和分析。批评文章既包括对艺术特色风格等优长的肯定,同时也不可缺少地对其不足进行批评,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推进艺术作品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指出不足、提出不同意见和修改建议的文章,不能简单理解为否定、棒杀,当然,不能客观准确地分析且进行不客观的污蔑、否定和攻击等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如对一部戏曲作品的剧本、唱腔设计、表演、舞台美术、戏剧结构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指出不足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等,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有效的批评,有些问题还可以通过这篇文章进而展开更深的探析。毋庸置疑,这样的批评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充分的讨论和论争中才能使诸多问题更加明晰。相反,一味吹捧的文章不但浮皮浅薄、味同嚼蜡,而且对剧目的加工修改无一益处,实乃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