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异化了的“硬条件”

时间:2014-10-13 11:40:54 | 来源:中国书画报

资讯>声音>

职称评定,尤其在高校,无疑是严肃且条件严苛的,对申报者的要求堪称“十项全能”:思想品德、科研成果、教学情况、师德考核、任职年限、职称外语与计算机、学历要求、学术团队建设等都要达到相应标准。以前的笼统要求逐渐被量化,不具有美术学高级技术职务评审资格的学校,其申报者还必须送省教育厅终评。申报者因论文级别不够等问题失去申报资格的情况屡见不鲜。而申报未通过者的情况则相对复杂,如硬条件不够、指标不够、人气不够,再或是运气不够。

有意思的是,不少高校特别是综合院校,由于指标所限,评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自行规定了很多“硬条件”。这些规定当然有其道理,但对美术学科而言,却值得商榷。限于篇幅,在此只说两点:

一、核心期刊

近年来,职称评定要求申报者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这虽已不是什么新规,但将美术与文学、管理等学科一视同仁,要求文章在某级别刊物(如“C刊”)上发表,这种做法似乎就欠妥了。毕竟,前些年“C刊”目录中的美术专业刊物只有一种;其2014-2015版扩容后,也才仅有《新美术》等四种——发表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其他综合类或学报类的“C刊”也有一定数量,但据笔者了解,其中的大部分根本不刊发美术类文章。假如申报者将文章发表在一般刊物或是专业报纸上,即便被各大媒体转载且社会影响极大,对职称评定也没有任何帮助。某校对核心期刊的崇拜,顽固到了过分的程度——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专著,其权重还比不上一篇“核心”。也不知某些核心期刊的所谓“影响因子”为何物,难道是看者少、抄者多?

显然,美术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应该有所不同,与文、史、哲等社会科学也应该有所区别。基于技术理性思维或是为了便于管理而对所有学科一视同仁的做法,实际上有损各学科的特点。比照现行标准,张大千发表的为数不多的文字根本够不上评职称,而宗白华《美学散步》中散文式的文字甚至算不上论文。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笔者真担心未来的职称评定会不会要求美术工作者在外国刊物上用外文发表文章!

二、课题项目

近年来,职称评定要求申报者有课题项目,这同样也不是新规。美术的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同其他学科一样被纳入科研项目管理,也是不错的方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评审者光是在某领域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著作是不行的。他们的研究必须被纳入某级课题管理机构的项目才能对职称评定有帮助。显然,申报课题也是一门学问,题目就很重要。例如,研究张大千的学者上报《张大千研究》《张大千的传统艺术观研究》之类的题目,估计就“没戏”。即便申报者是业内著名专家,审读者也未必能知道,因为课题活页里不会有申报者信息。如果换成诸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时代洪流与全球语境中的张大千透视》《张大千晚年画作中的符号学阐释》等题目,估计就“有戏”。显然,大部分的美术工作者不具备高深的文字游戏水平,因此一些重大课题的“中标”者多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人。这令笔者联想起一个“段子”。某“总裁班”进行电话招生。问:从事行业?答:IT和通讯服务。问:运作方式?答:在人群密集的街道和地下通道提供咨询和直营销售。问:能具体点吗?答:智能高端数字通讯设备表面高分子化合物线性处理。问:能通俗点吗?答:手机贴膜。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3年全国专任教师共1476.82万人。想必,其中的美术教师会有几十万人。如果他们在职称晋升时都要达到课题之类的“指标”,那么当下有关职称课题、论文等灰色产业链甚至是非法勾当的规模将会更大。

总之,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工作者的职称评定,一方面较难,一方面显得不够规范。制定出明晰且具有操作性的标准似是当下要务。若标准过高,将广大美术工作者当作“巨匠”来要求,就有些不切实际;若职称评定忽视申报者的本职工作,如老师的教书育人、画院画家的服务大众,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另外,某些人未必瞧得起美术工作者。某处长曾说:“在草丛中放一只不锈钢的大拳头,就是艺术了?啥玩意儿啊!把人的任何一个器官放大,不都是艺术?”因此,我们还需要尊重美术工作者的行业特殊性及分工性,将作品、展览与管理也作为成果来对待。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