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上海艺术影像展是否说明中国影像艺术繁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9-09 15:06:34 |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上海艺术影像展的交易数似乎已超主办方预期,《第一财经日报》四日的现场探访感受到来自各方的乐观情绪。这或许是艺术市场又一块飞地,只是需要做好艺术史梳理、藏家教育等基础工作

孙行之

[一场本来以“小而精”为目标的艺术派对,却吸引了众多观众,可以证明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号召力。]

[参展的画廊虽然大都有成交,但总体而言,售出数量仅占总体的一小部分。]

[荣荣认为,影像展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一系列商业与学术的互动,比如主办方在展场为艺术家、策展人与海外收藏家设置的论坛等。]

火爆一时的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在中秋节前一天傍晚落下了帷幕。撤展前一小时,上海展览中心门口等候入场的观众依旧排着两条长龙,场内更是摩肩接踵。有些观众在几幅观念摄影作品前凝神良久,或相互交谈,更多时候,人们会掏出相机,对着墙上的作品按下快门。

M97画廊展位,林女士带着年迈的母亲,正在为自己选中的一幅名为《草叶集之四》的作品下订单。《草叶集之四》是中国艺术家阿斗(Adou)的观念摄影作品,这位曾经拍摄过一系列雄浑自然景观的摄影家在这幅作品中表现了中国水墨山水的意境,简洁、随意而富层次感。“很有诗意。”林女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她购买这幅作品的理由。在海外长大的林女士7年前在欧洲第一次接触影像艺术展览,之后,她陆陆续续买下不少影像作品。“相比于外国,这里的作品好像更为便宜。或许是因为真正一流的大家之作还没有来。”

“我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这次博览会还能有销售。”三影堂创始人、摄影艺术家荣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三影堂在展览开幕不久,即有展品被标上表示已成交的小红点。国内对摄影的认识与海外藏家有很大不同,这样的成交情况已经让荣荣感到意外。“现在看来,这次影像展已经做成了。”

试水中国市场,寻找中国藏家

启程之前,Fahey/Klein画廊老板大卫(David Fahey)对中国影像收藏现状的大致印象是这样的:“中国年轻人很有消费力,他们更容易喜爱影像作品。”参展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观众群体,大卫有了这样的感受:“中国的观众与美国的很相像,很真诚。他们喜好也很广泛,或动态或静态,当代或经典,都会有兴趣。”大卫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影像展的人气,每一件作品都会有人观看。但记者在几天的现场走访中发现,更能吸引观众目光的,还是事先多次曝光的名家名作,或色彩相对丰富的时尚摄影。

很多画廊展品主题集中,但位于洛杉矶的Fahey/Klein画廊带来的作品更丰富多样,囊括了当代观念、时尚、风景、西方经典人文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主题。4天的展期,除了与藏家私下接洽的时候,画廊老板大卫始终站在自己的展位上观察观众的反应。“按照参观人数来看,中国人对影像艺术品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他对本报说道。

大卫自1975年便开始从事影像艺术经营,并在1986年拥有了自己的画廊。他经历了欧美影像市场的繁荣期,也清楚地知道,繁荣之前的冷寂是怎样一种状态。“就在10年前,欧美市场也不很大,我们需要为营造市场开拓很久。现在来中国,也是为了在这里开拓,让中国藏家知道,美国有我们这家画廊。”大卫说。

据大卫透露,截至9月7日中午,他的画廊已经售出12件作品。他期待明年能够再次参加上海艺术影像展。

因为布列松在中国摄影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此次带来42件布列松作品的Peter Fetterman画廊也颇受关注。作品的价格大致位于5000美元到30000美元之间。截至9月7日下午,他们已经有一些布列松的作品售出,而另一幅闻名遐迩的摄影作品《阿富汗女孩》也被藏家买走。“我们希望对中国市场有更多了解,认识一些中国藏家并与他们保持联系。”该画廊一位外籍工作人员说。

美国著名时尚摄影师赫伯·里兹(Herb Ritts)的《范思哲长裙》是本次影像展上“最贵”的作品,标价高达81万元人民币。它几乎出现在影像展所有的对外形象宣传中,且在开幕式当晚被投影到了浦东陆家嘴的一幢摩天大楼外墙上。

在欧洲独家代理赫伯·里兹的是德国知名画廊Camera Work。《范思哲长裙》由他们两年前从市场上回购所得。“当时我们观察到这幅作品越来越贵,就再从市场上买回来。” Camera Work画廊董事总经理本杰明·亚赫(Benjamin Jager)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到9月7日下午,这件作品仍未售出。“这幅作品被推广得最多,也最受关注,有藏家已经表达了购买意向。”本杰明·亚赫说。该画廊在展会期间售出了一幅名为《上海市景》(Shanghai Cityscape)的作品。这件尺幅为170厘米×230厘米的大幅作品,表现的主题为上海浦江两岸的俯瞰景观,标价1.62万欧元(约合128663元人民币),由一名居住在上海的德国藏家购得。

记者发现,参展的画廊虽然大都有成交,但总体而言,售出数量仅占总体的一小部分。创立于上海的香格纳画廊或许是个“例外”。在与主办方确认销售数字时,他们报出的售出作品数据高达70%。但本报记者致电询问实际成交数时,画廊方面并未给出明确的数据。

仍在观望的画廊与拍卖行

摄影展取得的影响力让荣荣感到高兴。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这位平时讲话慢悠悠的艺术家语调略有些高昂。“中国的摄影史梳理其实是一块空白,起源、脉络、个案,这些因素都散落在民间,没有一个整体梳理。” 他认为,影像展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一系列商业与学术的互动,比如主办方在展场为艺术家、策展人与海外收藏家设置的论坛以及民生美术馆的当代影像展。“这些讲座、展览和论坛可能颠覆一些人对摄影艺术的认识。”他说。

“中国有很多吸引众人参与的‘艺术节’,但这不是我们的标准。Photo Shanghai是走高端路线的。因此我们致力于吸引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画廊加入。第一年,我的目标是做得‘小而精’。”此次影像展总监亚历山大·蒙塔格-斯帕瑞(Alexander Montague-Sparey)在开幕前的介绍中这样说道。亚历山大所言不虚,此次参展的画廊大都是在业界享有一定声誉的画廊,应组委会主动邀请才来参展。

一场本来以“小而精”为目标的艺术派对,却吸引了众多观众,可以证明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号召力。“说明这片市场是存在的,只是之前没有一个好的平台促成这种交流。”荣荣说。

在中国市场远未成熟的情况下,一些海外顶级画廊并没有参与,更多重量级的作品也未在上海露面。“海外一些顶级画廊还处于观望状态,并没有应主办方邀请参与这次博览会,比如美国的佩斯等。”荣荣认为,一些顶尖画廊决策偏向保守,但鉴于今年的情况,他相信,明年参展的画廊将会更多。

顶尖画廊处于观望状态,二级市场中的重要公司同样如此。在影像展期间,苏富比[微博]香港“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主管林家如也向本报谈起了她对影像市场的看法:“虽然苏富比在海外早已开展了影像业务,但中国市场还没有足够的接受度,影像作品的价格远不足以支撑起一次专场拍卖。”

有着10多年历史的巴黎摄影展,每年有200~300家画廊参展,相比之下,此次42家画廊参展的上海艺术影像展只是一个起点。而在这个起点与成熟的彼岸之间,则横亘着艺术史梳理、美术馆馆藏、藏家与公众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差别。影像艺术能否借助资本在中国获得更为广泛的影响?中国人是否真的就会追随西方脚步,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影像艺术市场?如果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曲线为参照,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但当年的情况能够再度出现?目前的断言恐怕都是无力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