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王世国:书法要有学识和功力更要有神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8-05 10:34:49 | 文章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

清朝道光年间,本是行武出身却又雅好诗文的东莞人张敬修,解甲返乡后建了个园林,欲取名为“意园”。他大摆筵席,请来文人墨客,饮酒游园,听取园林命名的意见。哪知大家并没有什么高见,都点头称赞:“可以,可以。”不过这倒启发了张敬修:“以”与“意”音,“可”在“意”前,叫“可园”岂不更好?可以的园子是自谦的称呼,但又是可人的园子,合人心意。于是,他遂命名为“可园”。而今,“可园情怀——蔡显良书写张敬修诗文书法作品展”正在东莞可园进行。

显良先生师出名门,在大学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并有《宋代论书诗研究》著作问世,无疑他就是美国美学家托马斯·芒罗说的那种“哲学型的艺术家”。如今他在可园展出的数十件书法作品,用笔清利飘逸,结字率性多变,墨色秀润淡雅,一幅江南才子的风流潇洒模样。尽管他的书法线条还欠风骨与厚重,但是当我走进展厅,那飞扬的神釆会使我眼前一亮,清新宜人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显良先生的书法带有风流才子似的狂狷和随性,这正是作为一个学者书法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改革开放以后,书法复兴,而各大院校的学者是最早觉醒的一群人。学者书法家登上书坛,他们著书立说,逐渐取得对书法艺术的话语权,开始在书坛上攻城略地。所以,当今书坛上,学者书法家可谓多矣!他们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同时他们又钟情于书法,成为一位书法名家的愿望往往比成为一个学术权威的欲望还要强烈。学识给予学者书法以极大的帮助,为其书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免除了书法的粗野陋俗之气。如果这位学者又是自幼习书,或得名师指点,精研八法,功力深厚,那么他的书法便很容易出彩,有着非同寻常的书卷气。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很多学者书法家例如曹宝麟、张桂光、陈永正、陈初生等,都已经成为广东书坛的翘楚。

不过,学识可以滋养书法,但是不能代替书法。毕竟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才能熟练掌握的艺术,哪怕你就是一位从事书法研究与教学的教师,也并不等于你就能成为一位书法家。这就像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不一定会写小说、是小说家一样。当今许多学者在书法上已经先天不足,后天也没有下过多少功夫,却因喜欢舞文弄墨,便以书法家自居。其实他们的书法平淡无奇,仅为写毛笔字而已。

书法需要学识、功力,更需要神采。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釆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这里是指书法的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露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站在你面前,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所以,抒写性灵,追求点画线条与空间组合的和谐美妙的神采,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总让人眼前一亮,光彩照人!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幅书法作品获得神采呢?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衔华而佩实”,只有功性两见,技道交臻,才能达于妙境。可见,书法要有神采,一方面必须经历长期师法古贤名碑的焠砺,八法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即所谓“功”。另一方面,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时心手双畅,物我两忘,书写出真情至性,融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趣味。这即所谓“性”。做学问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冷静周密的思考,而书法艺术创作更需要澎湃奔涌的激情。学者书法家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学问所累,于一点一画斤斤计较,结果书法作品拘谨呆板,就像一个病人无精打釆;而写得差者其书更是“如排算子”,成为俗气的字匠了。这就是祝允明批评的“有功无性”。

汉代书法家蔡邕《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免毫不能佳也。”可见,学者书法家要突破书法“瓶颈”,需“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进入忘我的自由境界,随心所欲,书写出自己的真性情,这才会象蔡显良先生的书法那样自然出彩。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