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学与技术的伦理问题是未来人类文明生存与发展中最困惑的问题之一。我们知道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自然人带来新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以往人类前所未有的经历。例如现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人与虚拟人、机器智能人的关系;人与转基因、克隆生物的关系;人与纳米物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都存在道德伦理问题。
新媒体艺术是借助当下科学技术转换哲学思考和感受,所以它必定也会触及伦理问题,也就是说新媒体艺术借助的技术手段与当下高新科技手段是同步的,技术贯穿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如目前已经存在的生化变异艺术、数字虚拟艺术、人工仿真艺术和物理转换艺术。虽然科学技术与新媒体艺术有本质的不同,技术必须实证来不得半点虚假,它是精确的实验和逻辑;而艺术最终的展现可以是现实实证的,对现实生存感受进行描述和表达,也可以依托现实对未来进行虚设和想象,走在新科技实证思维的前面,如灾难片、科幻片,来想象未来发生的伦理和生态危机,警示现在人类的行为方式。这样看来讨论新媒体艺术伦理学定然要讨论现实科技伦理问题,以此作为人文背景研究艺术与科技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内容。人类为了创造更为高效利民的服务,开始高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实验,然而作为试验必定会产生不确定的负面影响,以人类的道德和生态危机作为代价。这时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对未来的文明负有重大的责任与义务,防止大规模负面的影响扩散。
一、新媒体艺术及高科技伦理的关系和特点
新媒体艺术及科学伦理有三个类型的特点:一是科学与艺术活动中利益分配关系和伦理问题;二是科学与艺术工作者与研究对象的伦理问题;三是科学和艺术活动造成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由此可见科学与新媒体艺术的实验项目除了科学与艺术的精神与思想表达,还涉及到利益和研究对象的伦理问题。
2006年因造假行为而名誉扫地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可被剥夺其所拥有的最耀眼殊荣——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与此同时,黄禹锡2005年那篇造假论文的合著者们一致要求美国《科学》杂志撤消论文。他在实验克隆狗时强迫下属捐卵及造假事件,就是违背了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成为了韩国民族科学家的耻辱。二战期间日本利用活人进行生化实验也同样极端的违背了科学伦理。
目前艺术领域也存在一种浮躁的现象,一些艺术家对艺术表达的目的和真诚受到质疑,尤其有些行为艺术家依然想靠艺术轰动性和事件性,自我炒作成为出位方式愈演愈烈。科学和艺术的伦理很大程度和利益与欲望有关。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对科研项目及社会后果负责,尊重研究对象,合理协调相关利益的原则,公正遵守学术评价的原则。
二、探讨几个高新技术领域的伦理问题
技术原义是一种技艺、手工操作、人的艺术技能,现在指科学原理的技术,包括硬件与软件的技术。新媒体艺术和高新科学技术,一般都是应用新型的技术,目前主要领域有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技术四类,这些领域艺术家都开始逐渐引入到新媒体艺术范畴,因此新媒体艺术与科技的关系非常紧密。下面我们举例探讨几个高新技术领域的伦理问题。
纳米技术伦理的问题与特点
纳米指的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微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纳米技术定位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化学家可以利用它微小的特点制造出各种产品,艺术家可以利用它来创作新媒体艺术作品。目前纳米感应器,夜视镜已经技术成熟,机器人也在研制中,一旦研制成功,纳米机器人便可以进入人类的身体,帮助人类治疗或清除垃圾,造福人类。然而如果利用它制造出纳米武器,那可是防不胜防,因为它比人的毛孔还小,毒性和毒理都无法抵御。它有重构自然界的功能,也可自我复制,将来它的伦理风险无法估量。
在艺术领域Satoshi Kawata 和他的同事使用一种称为“双光子吸收引发的光聚合” (Nature ,16th August 2001)的方法对高分子进行照相聚合,从而实现高分辨率的三维纳米雕塑。将纳米技术融入艺术的表达。
网络技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网络作为高新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伦理和意识空间,艺术家也已经利用它在创作出很多新媒体互动艺术。网络技术具有更新迅速,传播快的特点,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距离,加快了舆论传播的速度,当然也很难控制负面信息传播,在造谣、侵犯版权和隐私权、信息篡改、人肉搜索等领域都可能产生暴力和失控的情况,因此需要监管部门维护或过滤,定制规范。过度保护分享问题,匿名隐私,利用网络功能引诱他人或进行黑客攻击,对当下人虚无心理和情感的产生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领域也与网络技术同步发展。1992年6月,艺术家Paul Sermon受芬兰电信委托而创作了作品《Telematic Dreming》(异床同梦),这个作品使用ISDN数字电话网将一个电视会议系统的两个远程终端联系起来。几乎在同一时间,人的身体确定无疑地跨出了荧屏,延伸到远方。在《Telematic Dreaming》中,触摸感换成了视觉感,手指的神经末梢放在了远程人体之上。因此出现了感觉的变化——用眼就像用手摸一样。这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利用网络开始将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远程虚拟人的伦理关系和空间关系,甚至利用它可以触犯法律进行色情服务行业,这样的未来伦理关系也是无法阻挡的。
生命技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生物艺术与生物学高科技主要触及转基因、克隆、人工生殖、器官移植、安乐死等领域;还涉及以下几个社会学科:如医疗(如心脏搭桥、试管婴儿)、食品安全等生命伦理。人类在改良生物性状的同时也会发生未知的风险、突变事件、新的疾病,如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有可能带来人类不良的影响,类似近年发生的非典、禽流感、猪流感都是食品异化引发的危机根源。
克隆人和人体器官的无性繁殖、嫁接是近十几年争议度最大的生物伦理话题。从96年第一例克隆羊研发成功,人类可以向干细胞胚植发展,想避免医疗上其他生物或身体器官的排异反应,批量生产自身人体或器官用于医疗,出现突变的怪胎现象,这样长期下去普及 ,会破坏人类整体的自然素质和社会平衡,如因为财力医疗,带来贫福分化、尊严损伤,同类或异类、活体或尸体移植都会带来人类社会化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如活体移植合法化问题、报酬买卖、隐私侵权等等问题的出现。
人工繁殖技术中人工受精的商品化捐精可能使人体质量下降,同时精子买卖还可能带来近亲家庭伦理泛滥的问题。人工安乐死技术无痛死亡,也会涉及到亲人权利、申请人自主决定权的部门评估问题,尤其是需要避免强迫安乐死亡,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益。
肖鲁2006年的作品《精子》在延安抗大宾馆六楼的小会议室里,肖鲁的装置包括一个北京产的特殊的冰箱,12支玻璃瓶及文件夹。艺术家希望有人能够捐献精子来完成她长期以来拥有自己孩子的梦想。关于受精、婚姻、性、种族和社会道德价值判断等话题的思考在她的自身和作品里得到了显现。
Patricia Piccinini是澳洲颇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大展。她的作品《年轻的一家》,是一组采用硅橡胶制作的长着猪的面孔和人的身体的怪物。这组形态上令人感到恶心甚至心惊悚的作品不由的让人想起关于人和猪有着相似基因的报道,进而联想到这些怪物会不会就是未来的“基因农场”里用于器管移值的供体。这个作品对基因技术的未来,以及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本质等伦理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
认知技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认知技术是人脑与心智交叉学科,也逐渐运用于新媒体艺术,科学家与艺术家需要共同面对其伦理问题。认知技术是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影响人脑的生理过程,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大脑芯片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其中人与机器人的情感、记忆果冻及机器回忆也在试验中,但都需要遵循不伤害人的原则。大脑芯片及意念控制机械手臂可以增强记忆,然而仪器读心技术以盗取病人的心理隐私,还可能会造成人与人的智力和智慧能力不平衡、出现人不服从人类命令的问题,如果不做技术控制,将人工思维可控、技术化,作案后果将不堪设想。
1993年,英国的艺术家Rycharde Hawkes、Jane Prophet 、Gordon Selley创立了名为《Technosphere》的人工生命仿真系统,并且提供在线互动功能。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不同形状的生物构件,组建自己的生物,然后将它传送到系统里,这些虚拟生物会在三维环境中相互影响与进化,生长、觅食、交配、生育等,直到死亡,作品每个生物及其后代都通过其创造者的电子邮件与创造者建立联系。
结语:
新媒体艺术与高新技术一样都会触及到我们生理和心理的自我意识与公共化的关系,因为高科技的实验性很难全局认知和预测未来,所以它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难以确定它的性质和结果,沟通困难、变化快,来不及思考伦理问题,但已经发生,可能将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伦理影响。高科技伦理责任需要遵守以人为本、不损人利己、人道主义的原则,避免无序破坏生态,并以制度制约造福人类为己任,才会良性和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