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吕胜中:“艺术无正经,有效就中”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1-26 16:51:52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在很多人看来,吕胜中走的是一条从最“土”到最“洋”的独特路径:他出生于山东农村,最初修习的是“民间艺术”,练就一手剪纸的绝活,却一不小心搭上了“当代艺术”这列呼啸的时代列车,不仅栖身“85美术新潮”代表艺术家的行列,且以极具张力的“小红人”蜚声海内外。如今的他执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一方面仍对“传统”民间艺术投入极大关注,同时也继续拓展着最为“前卫”的艺术实践与教学工作。对于目前令人困惑的关于“实验艺术”的种种问题,他或许是最适合的“解惑人”。日前,记者对这位著名的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人墙》

实验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有效性

广州日报:对于“实验艺术”,很多人都感觉有些懵懂,它和传统艺术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

吕胜中:“实验”一词前置于“艺术”,其定义在于艺术方法论范畴,与时间或方位概念无关。实验艺术之“实验”,和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像油画、国画或版画那样站在媒介形式语言的立场上寻求表达,而是首先确定有价值的命题,之后去寻求恰如其分的媒介语言来充分表达这个主题。

举个例子,同样针对“植树造林”这件事,国画系可能会画一幅荒山变绿的青绿山水,油画系可能会描绘一幅寓意小树苗快快长的写实风景,雕塑系可能做一个大家一起种树的群雕。而一位实验艺术家则可能会买很多树苗,发动大家来认购,然后在世界各地种这些树——这其实正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博依斯的作品《7000棵橡树行动》。

换句话说,传统的创作媒介更大程度上是用优美的造型、画面来陶冶观者的情操,但实验艺术追求的则是一种社会有效性。

而至于实验艺术的结果是否前卫和先锋,那是艺术家个人境界的问题。他有先锋、前卫的情怀,自然会做出先锋的艺术。

广州日报:可是我感觉,博依斯的行动或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和社会工作者的公益行为已经有点儿难以区别了。

吕胜中:我也曾对博依斯作品《7000棵橡树行动》有过同样的疑问。包括你我的很多人并不倡导艺术家都去做这样的“作品”,但大都不反对艺术家倡导在全世界种树。博伊斯倡导这件事的目的是将此作为“重新绿化德国被工业改变的风景”这件事情的一个象征性的开始。而且,这件事情由于以艺术的名义而越发奏效。

于是,我在想,何必非要这件事情像我们经验概念中的“艺术”呢,他做了一件漂亮的事情——一棵在生长中不断变化着的树,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已经为后人提供了树荫下思想的风景,难道不可以把它当作另一种艺术吗?

如果一个农民看到某种脱离社会实际并晦涩难懂的艺术,一定会摇摇头说“是吃饱了撑的才做的事”;那么,他若是知道一个艺术家种树,却多半会认为这比前者更值得称道,且不管这个行动是否叫做“艺术”。

广州日报:实验艺术目前在国际上的整体状况如何?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又如何?您预计它的前景会怎样?

吕胜中:在欧美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展览活动中,其主要作品几乎都可以说是实验艺术。而实验艺术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也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近三十年来,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大部分是实验艺术作品,自2003年以来,中国官方决定在国际权威性展览“威尼斯双年展”设立“国家馆”,自此之后已有六届,都是选择实验艺术作品代表国家的文化艺术形象展出。可以说,实验艺术已经是中国文化主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主调。而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将有“实验艺术”板块的设立,标志着它有可能成为全民性美术概念中的必要内容。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