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打破疆界: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第14届OPEN行为艺术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11 12:00:2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掉队小组 王秉复先生讲座

第十四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于10月19日至20日在798艺术区空间站举行,付晓东、张海涛作为本届艺术节的策展人,共有来自国内外的近40位(组)艺术家参加了本次行为艺术节,今年艺术节侧重研究行为艺术跨界的可能性。

“OPEN 打开国际行为艺术节”是在中国的第一个也是历史最长的一个非官方的民间国际行为艺术节,Open行为艺术节已历经十三年,从至今艺术节已经分别在中国北京、成都、西安、长春、上海等地成功举办了13届,参与涉及50多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近500多位国际艺术家及作品实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行为艺术节,受到世界当代艺术界的普遍关注。

本次的参展艺术家之一吴梦和策展人付晓东就本次展览的主题进行了对谈,透彻地分析了这次行为艺术节的概念。

王欣《X区的Open行为艺术节》90分钟

吴:OPEN行为艺术节,你作为策展人是如何去考虑的?

付:今年上半年,我在空间站策划过一个行为艺术录像的展览《赤裸的生命》,当时就很想结合现场部分,但是时间仓促还是搁置了。恰好今年的OPEN行为艺术节邀请我来做策展人,虽然时间比较紧张,但是依然让我兴奋不已。能够邀请喜欢的艺术家来参与,并且实现自己对行为艺术的一些理解,是难得的事。我在策划初期就提出了三点方向,希望参与的艺术家根据这些倾向来提交计划:

一、能够打破已有习惯了的“行为艺术”概念的疆界,重新思考什么是“行为艺术”?释放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邀请了很多跨界的艺术家参加,比如剧场、舞蹈、观念和新媒体艺术家等等,很多艺术家是第一次参加OPEN行为艺术节。

二、希望现场的作品引发与观众的互动,进行社会性、参与性艺术试验。北京的艺术观众虽然专业性已经很强,但是缺乏现场直接参与到作品之中的经验。同时,通过现场作品建立一种规则,使人与人建立一种临时搭建的新的社会关系,也会打破私人的、个体化的体验。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体中开放性的中介,不再生产艺术的物质对象,而是生产某种关系。

三、启发人人都是行为艺术家。身体和行为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媒介,能够让更多的艺术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艺术潜质。所以有一些艺术家之前是从来没有进行过现场创作的,也进行了尝试。

吴梦 《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30分钟

吴:你觉得这和以往一般由行为艺术家策划的行为艺术节有何不同?

付:因为人际交往的关系和对行为艺术思考的理解不同,自然会产生结果的不同。

吴:你观察到的两天的作品里,什么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的?举几个例子。

付:一、王欣的《X空间的OPEN行为艺术节》催眠体验,打开了每个人不同的潜意识空间,作为参与的观众,是非常独特而精彩的体验。

二、掉队的《王秉赋先生的线描讲座》,把每个人司空见惯的国画基础讲座作为行为艺术,与以西方观念艺术为历史脉络的行为艺术节的现场产生激烈的碰撞。两条完全不同的文化脉络,和功能性的表演形式对抗了行为艺术的表演概念。

三、赵赵的《耳光与暗恋,皮鞋与家庭》第一部分,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散播式征集,在特定时间地点来接受他打两个耳光的人,通过合作契约,来完成的了一个社会性时刻。

四、吴梦的《你永远都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以几块简单的石头作为对象,用一种最为朴素的方式,完成了身体和石头之间的多种可能的性的试验,石头在过程中也被拟人化为徒劳努力的对象。

五、季燕江+周翊的《笔记》在空间站里邀请朋友来吃海底捞,并赠与每个人一本写给十年后才能拆封的笔记,营造了一个以时空为线索的社交网络群体,个体围绕着情境组成契约和连接。

宋兮 《让我再爱你一次》 30分钟

吴:从行为艺术的边界,这个角度去谈谈你所看到的作品?

付:这次展览里因为有新加入OPEN和老OPEN两类艺术家参与,所以显出明显的区别性,这大概就是我们在中国语境下所使用的行为艺术的边界。

吴:为什么我们需要去寻找这个边界,或者说去突破这个边界。

付:中国的行为艺术有特定的属性,其实艺术家们也并没有为突破边界做什么努力,完全是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和艺术语境的不同,自然的表达而已。对于新一代艺术家而言并不存在什么边界,我在策划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不要认为参加OPEN行为艺术节,就一定要做以前类似的作品形态,而是更加在自由纬度上的表达。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