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起,“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上世纪初美国暴富的“黄金一代”会把艺术史都买一遍,但那不是克拉克的收藏理念,克拉克的收藏中没有一幅毕加索。克拉克夫妇在45年中收藏了500幅左右的作品。从此次来上海博物馆展出的73幅作品中,或可一窥这位美国东部富家子的独特品位。
克拉克艺术中心副馆长托马斯·拉夫曼 高剑平 图
20世纪初,美国胜家公司继承人、最富有的年轻人之一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来到欧洲,此后几十年,他不为纷繁芜杂的现当代艺术潮流所动,以敏锐而独特的眼光收集了一批包括多种画派代表作的欧洲19世纪绘画,法国画坛革命的领军人物柯罗、米勒、卢梭等巴比松派画家的经典作品,以及见证了印象派从新生到成熟的毕沙罗、莫奈、雷诺阿等人的风景写生。
9月19日起至12月1日,“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美国克拉克艺术馆筹备三年,共展出73幅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克拉克夫妇的毕生收藏,1955年后由他亲自筹划建立的克拉克艺术馆保管至今。
作为克拉克艺术馆的创始人,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还有一段不为大众熟悉的经历:他曾在1908年至1909年间带领科学考察队穿越中国大西北,对中国的地理、气象、生物、民族志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作出颇多贡献。与斯坦因、伯希和等20世纪初来到中国的外国考察队不同,克拉克自始至终贯彻了他的考察初衷——以严谨的态度深入黄土高原腹地进行科学调查。他的考察队非但没有从中国带走任何出土文物,还对所经地方的村民不遗余力地提供医疗救助。考察结束后,克拉克考察队把他们收集、制作的动物标本全数捐赠给了科学研究机构。相比斯坦因等人因引发文物所有权问题的争议而备受大众瞩目,克拉克考察队纯粹的动机和公益的性质反而使其成为了世人关注焦点之外的一场默默无闻的旅程。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在展览开幕前专访了克拉克艺术中心副馆长托马斯·拉夫曼,在克拉克夫妇去世之后,循着克拉克收藏的概念,艺术中心继续生长着。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以下简称“艺术评论”):克拉克艺术中心由斯特林·克拉克夫妇创立,它在美国私人美术馆群当中占据着一个怎样的地位?
托马斯·拉夫曼:克拉克艺术中心的地位非常特殊,最初由克拉克夫妇个人创立,克拉克艺术中心获得了公众的信任,艺术中心不仅仅是美术馆,更多地承担了博物馆的职责,致力于公众对于艺术的教育以及艺术的研究,会有许多来自全世界的学者来到艺术中心做一些艺术教育事务。克拉克艺术中心坐落于学术气氛非常浓厚的小镇威廉姆斯镇。能够与克拉克艺术中心享有相似地位的艺术中心在美国并不多,事实上,从开馆之初就致力于研究和教育,所以这一点来说在美国比较少,我们常常被人们和波士顿的伊丽莎白·斯多博物馆、洛杉矶的曼尼尔收藏相提并论,比较接近,这些都是私人基金会博物馆。克拉克最喜欢也最希望可以超越的博物馆是弗里克美术馆,弗里克坚持收藏16-18世纪的欧洲绘画。
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其他一些诸如芝加哥等等大城市里的博物馆的巨量收藏相比,克拉克的收藏聚焦于巴比松到印象派绘画这样一个点上,所有的收藏与初创者和对博物馆最初的设想都是有关联的,收藏的质量非常之高,小而精。这样的博物馆在美国不多,有深刻的关于博物馆的概念,对印象派这一部分艺术门类如果有兴趣的全世界爱好者都会来这个博物馆。
艺术评论:克拉克中心为什么选址于威廉姆斯镇,而不选择纽约、波士顿这样的大都市落户,以影响力而言似乎后者更甚?
托马斯·拉夫曼:纽约以北车程4个小时,波士顿以西车程3个小时,很多东部的人其实很容易就能抵达威廉姆斯镇,威廉姆斯镇十分微型,风景优美,以威廉姆斯学院而闻名,威廉姆斯学院的文学艺术科目在全美排名第一,非常关注学生本身,不会给博士硕士学位,而只有学士学位,是传统的新英格兰学院,威廉姆斯小镇因此学术气氛十分浓郁。
克拉克艺术中心创始人克拉克最初也曾设想把自己的收藏放在大都市,比如纽约、巴黎,1910年秋,克拉克在巴黎第十六时尚区西马罗萨路4号购得一处第二帝国风格、中等规模的宅邸。宅内最特别的是底楼的大客厅,宽敞的空间可同时展示12幅绘画。克拉克称它为“画廊”,这里成为他珍藏的私人展示区。但是克拉克越来越担心与早年经历的战争时期相比,现代战争对公民的威胁已是今非昔比。与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藏家相比,克拉克对战争后果的了解更为真切。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却能奇迹般保全藏品的克拉克自然对未来深怀远虑。他认为,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纽约将是主要的攻击目标。他想要的是一个与纽约距离适中、便捷通达的新英格兰小村落。1831年,克拉克先生的祖父就是毕业于著名的威廉姆斯学院,于是克拉克决定在威廉姆斯镇建一个博物馆,一个与大都会不一样的博物馆。
艺术评论:此番到沪展览如此之多的印象派作品,有怎样一个契机?
托马斯·拉夫曼:安藤忠雄正在为克拉克艺术中心建造一个新馆有利于收藏更多的藏品,所以我们有机会拿出最好的藏品如雷诺阿、莫奈、毕沙罗、埃德加·德加的作品巡展,通过这个展览介绍19世纪的法国印象派,这是现当代西方艺术的黎明和开始,也是当初设立克拉克艺术中心的想法。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展示的机会,只有选择最好的。
上海博物馆是巡展的第九站,巡展最后一站将在休斯敦结束,之前去过马德里、米兰、巴黎等等,上一站是日本,展出作品基本一致,不同的仅仅是展出地点的选择,上海博物馆可能是第一次展出印象派,但是据我所知,十年前,印象派绘画曾经到上海展出过,那是基于奥赛博物馆的收藏。我们会和奥赛有很大不同。
艺术评论:克拉克夫妇的收藏贯穿于1920-1930年代,他们是不是代表1920-1930年的美国“黄金一代”的典型收藏口味?像“了不起的盖茨比”?
托马斯·拉夫曼:不是的,克拉克是一个世家子弟,祖父是胜家缝纫机公司的合伙人,家族在当时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当他年仅5岁的时候,他的祖父留给他纽约城内两个街区的产权,1000万美元的遗产,而电影小说中的盖茨比,是穷孩子一夜暴富急需取得富人阶层的认可,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斯特林·克拉克曾经是一名战士,大学毕业后,自愿参军,并在派往中国期间目睹了当地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1905年退伍后,克拉克又在1908年返回中国,率领一支探险队骑行穿越了今北京以西的山西、陕西和甘肃山区。1912年,他为此次探险出版了一部行纪《穿越陕甘:1908-1909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然后他决定去巴黎,他选择他自己喜欢的东西收藏,毫不在意什么是当时的流行与时尚,所以当代艺术中的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他一幅都没有买过,德国的一些画家他也不喜欢。与此相反,他曾经在日记中批评弟弟斯蒂芬·克拉克买了许多马蒂斯、凡·高、塞尚、爱德华·哈珀作品。“我只买我看中的艺术品中的最好的东西”,是克拉克的收藏要义,那意味着雷诺阿、莫奈等等。一个人的口味决定了他的眼睛,克拉克对于美十分敏感,为了著名的让-莱昂·杰罗姆作品《弄蛇人》,他花费了500美元,但同一天里,他花了5万美元买了一幅雷诺阿,这也意味着,克拉克所关注的关键并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这些作品的质量,更不会跟风。当然,现在这些作品已经非常值钱。
电影中的那些暴富的“黄金一代”们会说,好,这些我都打包带走!把艺术史都买一遍,这不是克拉克的收藏理念。克拉克先生因为喜欢而每天都会去画商那里观看这些作品,他有一本笔记本,当他看见什么,他会记下来,精挑细选,有时候他为了一幅作品的购买与否会犹豫四五年。在克拉克夫妇45年的收藏历史中,他买了500幅作品。
艺术评论:维护艺术中心的费用通常有哪些构成?
托马斯·拉夫曼:除了克拉克夫妇的遗产,还依靠艺术中心会员的私人或者私人基金会的捐赠,美国政府是不会给钱的。
艺术评论:在克拉克夫妇去世之后,艺术中心继续生长,扩展收藏是遵循他们之前的理念吗?
托马斯·拉夫曼:由于克拉克夫妇没有给艺术馆设定太多的规矩和规定,但却留下了大笔的钱,因此艺术馆的历届馆长和馆员们能够自由地诠释、展示和扩充克拉克的收藏,在艺术中心里并不会无时无刻看到克拉克的痕迹。在这次展览中,有十余幅作品是我们在克拉克先生去世之后买入的,4幅作品是捐赠人送给艺术中心的,没错,我们继续买,继续寻找好的艺术品,只要与当时克拉克先生的收藏理念相符合,或者可以做补充的,我们都会收藏。当然,印象派画作现在已经十分昂贵。克拉克先生还收藏了一些雕塑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克拉克是在巴黎的唯一一个美国人,恰逢埃德加·德加去世,于是他就买入一件德加的芭蕾舞者的雕塑。早期的摄影作品、版画之类他也买过,现在我们还买一些19世纪的雕塑。艺术中心每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购买数目。
艺术评论:可贵的是,在20世纪初那样的乱世里,克拉克先生竟然从来没有从中国带走一件艺术珍藏。五年的中国之旅有没有对克拉克日后的收藏产生影响?
托马斯·拉夫曼:克拉克没有任何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他在陕西和甘肃边境活动,他在行纪《穿越陕甘:1908-1909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中有一个章节写到,有两周的时间里他在西安附近,四处逛逛,去了著名的碑林,请人做过拓片,他感兴趣的是当地的建筑,以及摩崖石刻。之后战争爆发,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书画、青铜器、玉器等等中国艺术品。
艺术评论:克拉克家族对斯特林·克拉克的收藏有无影响?
托马斯·拉夫曼:斯特林·克拉克的父母就是收藏家,他和他的弟弟也进行艺术收藏,他自己曾经进入过耶鲁大学学习,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接触到艺术,艺术对他来说就是很熟悉的东西。这样的家族在美国并不多,不是普遍现象。富有,热爱艺术,有良好的品位,三者缺一不可的条件,能符合者甚少。
艺术评论:克拉克的收藏确实很具有个性,比如,国人熟知的莫奈的“睡莲”系列,克拉克一幅也没有。
托马斯·拉夫曼:确实,克拉克拥有的莫奈作品从莫奈是个年轻画家就开始了,当莫奈生活在诺曼底时,住在日内瓦时,从早期到成熟的50岁时,但没有收藏中国艺术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睡莲”系列,莫奈于1900年之后才开始着手“睡莲”的创作,而印象派最主要的时期就是1860-1880年代。比如莫奈创作于1860年代的《莱顿附近的郁金香花园》,画面下部的笔触与色彩运用简直有了3D的立体感——树是紫色的,而紫色的树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那是艺术家眼中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