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全球化语境下的反思与生成——有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独立项目“文化•精神•生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01 10:33:25 | 文章来源: 东方艺术 大家

展览现场:李真-风神

近期,威尼斯热的持续升温,威尼斯双年展以其无法取代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大批艺术人积极地参与其中,共有来自近100个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国际舞台上亮相。而在今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除了国家馆及主题展外,各大平行展成为此次双年展中的一大看点。而在众多平行展之中,由欧洲非营利机构的全球艺术中心基金会(GACF)及亚洲艺术中心所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型独立项目“文化·精神·生成”(Culture·Mind·Becoming)获得了相当多的关注。

“文化·精神·生成”从筹备、申请、至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获准通过经历近一年半的时间。有别于这届双年展平行展绝大部分的中国展览项目主要是以中方的策展人和赞助机构的组合,“文化·精神·生成”以欧洲基金会、画廊、中西方策展人三方配合的全新模式实现。展览分为了三个单元,展出了36位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包含了从架上绘画、雕塑,到装置、影像及行为艺术等共60多件不同媒材及形式的精彩作品,试图呈现全球化语境下,华人文化所面临的冲击、借用、反思与再生成。三个单元分别由荷兰著名独立策展人卡琳·德容策划的“重探”、中国著名独立策展人黄笃、杨心一策划的“放大”,以及意大利都灵市立现当代美术馆(GAM,Galleria Civica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Turin)馆长达尼洛·埃克尔(Danilo Eccher)策划的“处境”-方力钧作品展组成。

莫拉宫殿由文艺复兴初期的贵族设计建造,坐落在里奥多桥(Rialto Bridge)到威尼斯通往欧洲的火车站(Venezia Santa Lucia station)的最主要干道Strada Nuova上,邻近大运河船站索非亚宫(Ca’d,Oro),“重探”及“放大”这两个单元在此展出。在威尼斯独具特色的水晶吊灯映照下,“重探”从此展开。主厅两侧分别展出了一幅长达5米的艺术家尚扬的作品《董其昌计划-No.31》,及杨识宏的《风云》、《千秋》,中间呈现的则是李真的《风神》雕塑创作,及韩涛的装置作品《彩虹塔》。在大厅的右翼及左翼各划分出三个展厅,右翼展出包括了叶永青、张方白、华庆以动物为主题的架上绘画,再到徐冰的《凤凰》两件立体作品(这套作品是继美国马塞诸塞州现代艺术中心(MASS MoCA)展出后在欧洲的首次曝光,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另一个空间则以大自然为题材,包括了周春芽、庄喆、杨识宏以山水及植物为主题的创作。而左翼的三个空间,则展出以媒材相关的作品,包括了从蔡国强、郑重宾、黄致阳在纸上的创作,到以大漆和综合材料的应天齐和沈克龙作品,再到更为厚重肌理、运用现成物如张洹、张国龙、瞿倩梅、黄钢的创作,显示了这些艺术家对媒材的充分认识和熟悉掌握,在创作上展示了材料的多种可能性。“重探”的艺术家创作具有一种东方的审美与哲思,他们以自身文化为创作母体,但通过以当代形式的手段来呈现,让许多西方观众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独特面貌。

紧接着,在宫殿展厅的另外四个展厅内,展出了由中国独立策展人黄笃、杨心一共同策划、北京德美艺嘉协办的第二单元:“放大”,展出19位艺术家的创作,包括影像、行为艺术、新媒体及装置艺术,包括了艺术家徐冰的最新录像作品《地书》,张洹的行为摄影《为水塘增高一尺》,还有来自海南“拆了旅行社”小组(翁奋、文武、黄学斌)的介入性地域性社会文化的作品。策展人将黄学斌的装置作品《工资》展示在石阶梯的转角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每两分钟从机器射出1元人民币,艺术家用一种幽默的手法诘问在全球化的今日,人们如何建立起自我价值?展厅内的文武《自我解析》作品,将其中一件以厚颜料创作作品,用食物切割机分解成一片片的厚重颜料并将其堆置在墙角,这过程是艺术家对过去绘画历程的反思。另外一空间,范娅萍以娃娃为主要的创作题材,透过装置及绘画的方式,来表现成长中少女心灵灰色的一面以及他们的丰富内心世界。其他还有雕塑家李象群的最新雕塑作品、毛栗子的抽象画,年轻的画家苏轲、杨帆、耿旖旎、侯晓威、李华、刘正勇、孟思特、张凯带来的绘画作品,及黄心健的装置及张巍的摄影作品。正如两位策展人所说:“‘放大’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也不是要建构一整套的叙事话语,而是要以‘以小见大’的方法揭示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多样性实践的真实状况。”

“文化·精神·生成”的第三个单元——“处境”-方力钧个展,是唯一以个展形式在马赛洛宫殿进行展出。展览展示了方力钧近年来共11幅精彩作品,其中展出他最新创作的《2012.12》,海上红日冉冉升起,尚未耀目,却是最壮美、令人动情的一刻。除此之外,其中一件9米长的巨型绘画作品《Spring》画面中痛苦、悲怆的神情及死亡的情景,令人震撼。如策展人达尼洛·埃克尔提到:“方力钧的艺术包含了所有的东方秘密:在色彩的出色发挥下隐藏的一种亲切而简单的比喻方式;对难以达到的世界一种梦想家式的童真魅力;以及一种平静、优雅而平衡的叙事:但这一切都只是一种绘画风格的夺目光彩,而这种风格能够暗示当代身份迷失的极度痛苦、暗示对集体性的迷恋以及疾病、痛苦和罪恶。这是一种具有模糊性和欺骗性、浮夸和深度、梦魇和情感、玩世不恭的想象的艺术。”

在强调全球化语境的今天,艺术无国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艺术人越来越多从容地参与其中,当观赏式心态已经不在,在日益融合的艺术现状之中,我们更应该在热度退却之后,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和阶段,重新对艺术的生成进行反思。

卡琳·德容(Karlyn De Jongh)作为此次“文化.精神.生成”(Culture· Mind· Becoming)展览项目当中“重探”单元的策展人,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艺术人的关注。卡琳‧德容 (b. 1980) 为荷兰著名独立策展人与撰稿人。分别于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主修艺术,并于人文学科排名顶尖的荷兰莱顿大学取得哲学硕士学位,以及美国圣巴巴拉获得艺术史与理论哲学硕士学位,后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攻读艺术与建筑史。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担任“独立架构”的策展人,此次再次参与威尼斯,令人备感期待。

东方艺术·大家:您认为现如今的欧洲是如何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

KDJ:这是一个庞大而广泛的问题。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这是超越个人品味的一种态度。但中国与中国艺术对于欧洲人是一个很难深入了解的“世界”。要理解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并非易事,需要对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严谨的研究,需要一定知识量的积累。欧洲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人将欧洲艺术(西方艺术)当做主流的或“真正”的艺术。过去,在我们的认识里,每每提到中国艺术便会想起它古老的文明,艺术往往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16-19世纪,来自中国的艺术品都是贵族的奢侈品:汉代的漆艺,宋代的山水画,元代的青花,明代家具……;近代,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与冲击而形成了现代中国美育教学体系;而现代,中国的经济崛起也带来了艺术领域的繁荣:政治波普、玩世现实、消费主义、艳俗艺术等各种艺术风格……一时兴起。艺术是人类的行为的一种表达,它无需更过多的语言文字的阐述即可沟通,可以说,东西方的艺术从古至今相互影响着走到了今天。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呈现的是百家争鸣的景象,但也正趋向成熟与稳定的方向。这次“文化·精神·生成”展览旨在展现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当然,相对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这仅是一小部分的甄选,但我由衷希望所展出的不同风格作品能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当今中国艺术。

东方艺术·大家:在“重探”部分中您是如何挑选艺术家的?重要标准是西方文化以及希望再发现并且加深其自身文化身份的共同经验?

KDJ:在为“重探”展览挑选艺术家的过程中,我与一直关注中国艺术发展的全球艺术中心基金会进行了紧密合作。

实际上,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当下中国当代艺术所呈现出的面貌:有别于西方,同时具有东方式的价值体系与情怀。我个人认为拥有民族特性,却不民俗化的当代艺术可以打动更多人,西方艺术界也必将逐步深入,而且更大范围的探讨东方艺术的创新概念与内涵。对“我是谁”的定位以及何为中国性,是“重探”展览中的普遍性思考。同时,“西方”世界在不同方面不断受到中国影响,但我相信“文化·精神·生成”展览将鼓励观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重新思考他们在世界的位置。

东方艺术·大家:“重探”部分的参展作品共有几件?您是如何选择的?

KDJ:共有26件作品。

我们根据参展艺术家在创作上不同的理念、题材、类别、风格而选定作品和作品数量,既要是艺术家的代表性创作,又要呼应与契合展览主题,这样,可以使观者可以清晰的看到展览呈现出的脉络和最佳的展览效果。

对于这一单元的作品,都是经过慎重选择与布置的,可以说都十分具有标志性或代表性,并且所呈现的核心理念为“新东方精神”的价值观。其中,蔡国强的火药爆破作品《鹿与松》、尚扬的大型综合材料作品《董其昌计划-No.31》、徐冰的最新立体作品《凤凰》、李真的雕塑装置作品《风神》、以及张洹、杨识宏等艺术家的架上绘画作品,这些艺术家在题材和材料的使用上均体现出东方审美与哲思,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由此可见一斑。

东方艺术·大家:威尼斯双年展在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角色?

KDJ:三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双年展一直是艺术界的重要聚集地,展览规模的壮大,展览体系的完善,使威尼斯双年展依然是艺术世界的一件盛事。中国当代艺术在20年的发展中,逐步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崭露头角,今年,就有近13个与中国相关的艺术活动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爱好者集聚威尼斯,我想威尼斯双年展是中国当代艺术可以获得更多国际关注的重要平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