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赵孝萱:当代水墨表面热度背后的隐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14 20:40:51 | 文章来源: 《艺树》杂志

  赵孝萱,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公司学术研究部总监。

  早在2010年前后,已经出现了当代水墨在艺术市场就要点燃的苗头。2012年“新水墨”在市场中所呈现出来的蓬勃,可看做是这种势头的延续或者加速。

  究其原因,应该与2008年来,中国艺术市场中当代油画所表现出来的疲软与重新洗牌的局面不无关系。从艺术市场本身的起落变化规则来看,艺术品版块是有“轮涨”规律存在的。其它艺术版块的回落、整理必然会刺激市场去寻找更加新鲜的标的。由此来看,“新水墨”版块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所有的艺术品不可能永远的疯涨,总会有起有落。例如拍卖行就会去寻找更新的艺术品去吸引市场的关注。在2007年前后,市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油画领域,而不是水墨,主要是由二十年以来西方资本与藏家所造就的。

  但到了今天,全球艺术市场出现了大的转变,西方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席卷,使原有的购买力大大降低。亚洲与中国本土藏家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当审美判断的标准掌握在中国人手里的时候,全球拍卖行与画廊当然会去寻找更多符合东方审美需求的艺术品来迎合未来更多藏家的喜好。“新水墨”就是这么一个符合这个要求的种类,它既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品味,又包含了许多对当下时代社会生活的体会,于是2012年以后自然出现了这些所谓的“新水墨”专场。

  作为一个艺术市场的观察者,见过了艺术品的涨跌起伏和市场变迁,我以更为理性的心态来看待这种表面的“火”——其实这现象只是市场一个新领域、新版块的一次启动而已。我反而对这种热度的背后有着隐忧。

  首先,所谓的“新水墨”的学术梳理至今并没有清晰的脉络与定论,每个群体对所谓“新水墨”、“当代水墨”、“实验水墨”、“新文人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各个拍卖公司在专场中所选择的艺术家的差异还是挺大的,除了几个有开创之功的人物外,其他不同类型与风格的画家非常多。这种学术定位的模糊与学术共识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藏家与市场的无所是从。情况再发展下去,最终资金盲目流向不对的标的,造成价值与价格的背离,那对市场绝非好事。其次,如果所有的藏家与资金一下全快速涌向“新水墨”版块,势必造成“爆炒”的现象,那就再重演一次当代油画市场的惨痛结果,殊非好事。

  “新水墨”出现二级市场的时间还太短,处于市场的初升阶段,近期后势还需要观察,但值得藏家在这个处于上升趋势的板块,依自己兴趣长期分批持有。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