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易新生:名人效应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5-27 09:54:06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曾听一个利用某总统声名推荐新书的说法:书商拿上一本新出版的书去见总统。总统没有时间看,但出于礼貌还是说了一句:这本书不错。于是,书商做广告说,这是一本总统认可的新书。另一位书商受此启发,也拿一本书去找总统。总统怕再次被人利用,便说:这本书不好。哪知书商也大做广告,说这是一本受到总统批评的新书。第三位书商找总统,总统一言不发。书商照样大做广告,说这是本总统不好评论的新书。其销售结果可想而知。

名人和名人效应时常都有可能被人利用。

书画作者为了扩大影响,展示自我,也往往以名人作为“推进器”,借助名人效应,实现宣传与炒作的目的。运用名人效应本不是坏事,能够把握分寸,运用得当,是会产生积极作用的。但基于各种原因,许多时候名人效应被过度开发,被无当利用,并且手法多样。

其一,请名人作序。书画家风行出版作品集,不管作品有无创新成分,也不管集子有无文化含量,都千方百计地请名人写序,以求增加附加值。名人或碍于情面,或为鼓励新人,奖掖后学,时常菩萨心肠,帮人遂愿。这样的序言,大多是溢美之词,或对作品夸奖一番,诸如融百家之长、自成一家什么的;或对作者吹嘘一通,什么“著名”啦,“后起之秀”啦,如此等等。评论也好,作序也罢,本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虚美,不伪饰,客观公正地作评价。可名人们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似乎不多,借助名人效应,终有狐假虎威之嫌。好的是在这方面仍有清醒之人,例如,叶圣陶先生“最怕为人作序”,一是担心评价不准,对不起作者,二是担心评价过当,对不起读者,于是尽量少做那种锦上添花之事。从中可以观见他的严谨态度与善意想法。这样的做法令人肃然起敬。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写《共产党宣言》时,就没有请什么名人作序,但该书照样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至今仍然拥有大量读者,好书终归是好书。

其二,请名人题写书名。出本作品集也不容易,书名得认真对待,自己书写吧?好像不配。写美术字吧?又不甘心。思前想后还是请名人题写更为“合适”。但凡事都有被人运用过头的时候,有人嫌请一个名人题写不够分量,于是邀请两个或者多个,甚至请名人题写贺词。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并给印在书首。自以为名人题了字,就是对作品的认可。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多少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成分。殊不知,水平高低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作品本身说话,如此邀请名人题字,于个人作品到底能够帮上多少忙?读者心里有杆秤。

其三,请名人题写展标。名人支持展览与比赛也是好事,但名人们时常被急功近利者当作牟利的工具。有的展览组织方或主办者“拉大旗扯虎皮”,在钱眼里跳舞,以唬众、骗财为目的,借名人之名,尽量组织更多作者参与,以从中获取更大收益,揽进更多作品。因此名家题字应当慎重,不要充当利欲熏心之人的演出道具,以免好心办坏事。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名人的种种做法有时可以成全自己,有时也会毁损自己。名人们被追着、宠着、吹着、捧着,常常陶醉在所谓的名人滋味之中,如果不思进取,坐吃空名,必然会为“名人”所累、所困、所毁。因此,在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某些名人,有些玩法弄不好会将自己仅有的一点面子丢光。名人需要珍惜自己的名声,不要以为“名气”一劳永逸,不然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浅薄浮躁,追名逐利,不是从事艺术应有的心态。从长远来看,运用“名人效应”是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的。作品好了,不患人之不知;作品不行,名人再怎么抬,也是枉然。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