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贾秀峰:“不协调”制约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25 08:50:4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传统专业与现代专业不协调

每年,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门口蜿蜒曲折的报名队伍,能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艺术教育的炙手可热。

然而,艺术教育热,热的往往是现代专业、流行专业。比如,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美术领域,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传统专业尽管有发展,可招生规模与原先差别并不大;真正快速膨胀的是设计类等新型专业。比如,一些美术学院的传统专业,培养的学生相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仅仅翻了三四倍;而新发展起来的设计类专业,学生人数则是翻了数十倍。

表演领域冷热不均的情况更为突出。前面提到的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由于明星辈出,每年报考的学生数以万计,影视表演等热门专业的录取真正可以算得上百里挑一。然而,同为表演专业,很多院校的戏曲专业甚至招不满学生。

现代设计、影视表演等现代专业,因为契合了社会需求,吸引众多院校纷纷开设,吸引大量考生趋之若鹜,本也无可厚非。不过,守正才能出新,很多现代专业本就来源于传统专业,轻易地让传统专业边缘化,甚至简单地抛弃了传统专业,恐怕对现代专业的发展未必是福吧?

社会需求与培养模式不协调

目前,高校的发展喜欢“求大求全”,比如,一些单科性院校纷纷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以音乐院校为例,除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外,其他的都成了综合性院校,开设有音乐、美术、舞蹈、传播等多个专业;另外,设立了大量应用型学科,包括新媒体音乐、网络音乐等等。

根据社会需求、岗位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本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学术标准和规范,许多专业都属于低水平重复设置,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有多位教育部调研组专家反映,一些学校的所谓艺术人才培养,完全是走样的。比如,原本需要一对一教学的音乐课堂,却变成了几十个人一个班。原本是培养高精尖的音乐表演人才,套用的却完全是培养师范老师的做法。尤其是新媒体音乐等新设的应用型学科,需要的是多学科交叉、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一些学校,使用的却完全是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如此培养的人才,又如何适应岗位的需求,如何解决其就业问题?

招生数量与培养质量不协调

艺术教育对于软硬件条件都有特殊的要求。从硬件来说,许多艺术院校原本定位于精英教育,狭小的校园,捉襟见肘的专业教室、文化课教室根本承载不了扩招之后数量翻番甚至翻了几番的学生,于是纷纷开始扩建新校区。投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干扰了原本有序的教学秩序,甚至让一些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无法投入更多精力搞好质量建设。

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的根本保证。尤其是表演类专业,有时甚至需要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教学。然而,相对于目前数以百万计的在校学生来说,我们的教师储备严重不足。在美术领域,即使像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顶级院校,其领导坦言,艺术设计等专业教师仍然稀缺。现在,很多院校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一些院校为了达到开设某一专业的目的,甚至采取聘请外校教师充数的办法。教师的严重不足,再加上转行过来的教师的教学能力迫切需要提升,如此的师资条件,质量恐怕很难得到保障。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