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示是一种商业策略

时间:2013-04-17 15:12:43 |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资讯>声音>

2013年,中国艺术家突然成群结队去威尼斯办外围展,有近十个自费的外围展涌向威尼斯,就像一场中国人在欧洲设置的“十面埋伏”。

威尼斯双年展并非艺术的“麦加”,国内将威尼斯双年展看做是国际艺术的学术圣地,是一个误解。

威尼斯双年展主要是三种结构:由组委会任命的总策展人策划的主展;由各国家馆构成的国家馆区;各个艺术机构策划的外围展。

国家馆实际上属外围展,它由各国自费策划,组委会不干涉国家馆的策展,也不提供费用,甚至不提供场地。

威尼斯双年展创办以来,从主题到艺术家水准都很高的主展览,其实没有几届。一个双年展主展,有二百多个艺术家,真正优秀的参展作品,可能只有十件作品,大部分是二三流作品。即使有著名艺术家参展,他们的参展作品不见得就是最高水平。

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并非人人杰出,原因是杰出艺术家的出现追不上展览的生产频率。以十年为周期,杰出艺术家只有十几个人,而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个双年展开幕,不可能展示出那么多艺术杰作。

“国家馆”三个字听起来是代表国家的艺术水平。其实未必,很多国家馆的水平也做得很糟糕。一些平庸策展人会被选为国家馆策展人。有些国家是将国家馆承包给私人机构的,或者由文化官员直接指定给某个平庸的艺术家参展。另外,当代艺术进入普遍的“均质化”的,所以要找到一批非常令人震撼的艺术家或作品,如同凤毛麟角。

自费外围展被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平行展”,像是被威尼斯组委会邀请的,与主展的地位并列的学术活动。事实上,外围展是由私人或私人机构租场地做的展览,包括中国这次大规模的所谓“平行展”。只能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愿望,并不等于在水平上可以与主展相抗衡,作品中不乏平庸之作。

中国艺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参加了各种国际双年展。现在回看,其实被西方看做一种文化现象,并未在学术上被国际艺术界承认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流派。当然,国际双年展的参与,还是有一定意义。至少使国际艺术界关注了中国,一批中国艺术家因此在国内名利双收。

但这次中国艺术家成群结队去威尼斯摆摊,跟当时大规模参与国际双年展的语境有很大不同。中国艺术已经失去了当时的前卫、活力。总体水准上不如蔡国强等人,实际上很难再真正引发“传奇”效应。

重要的是,世界正把中国当作一个新崛起的中心。中国艺术界带着一堆模仿西方的绘画或装置去威尼斯,已经没有意义。中国艺术应该在自己国家建设学术,理论家写出好的理论著作,并使批评国际化;艺术家对世界性的问题作出回应,并找出自己的语言形式;中国不再需要将好作品搬到别人家门口。因为艺术做好了,人家会主动来中国看你。

中国艺术的威尼斯“朝圣”,背后主要是资本推动的因素。资本借助威尼斯双年展在中国残留的“麦加”效应,来影响媒体和资本。这两个领域的从业者对威尼斯还保持一定的膜拜。

在海外花了巨资办展,只是骗骗国内对国际艺术状况不了解的媒体记者和投资人。从展览和创作水平上,中国艺术都不可能再现九十年代的中国牌效应,其主要诉求还是推动国内资本对参展作品的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示是一种商业策略。

这种商业运作,仍陷于市场拉动创作、资本煽动交易的模式中,大量资金浪费在市场交易上。2009年后,艺术投资模式难以为继,中国艺术不能再靠大量的展销会式的展览来推销了。

如果艺术创作没有真正的突破,光是将展览升级到海外也无济于事。这仍然一种低水平的商业循环,而不是真正的艺术进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