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韦佳:谈《留学到苏联》展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29 14:40:1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艺术家观看历史老照片

韦佳

我喜欢“留学到苏联”这个展览的名字,实在,简单明了。这个名字告诉我们展览是关于学习,关于在哪——苏联,还关于一个时代(苏联这个国家现在没了)。 “留学到苏联”这个展览引发的思考和问题想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这个展览可以说也就是个学生成绩汇报展览吧,尽管他们是我们的前辈和老师,当今的著名艺术家,但那时他们也就是20来岁,跟现在的研究生年龄一样,但他们出国前没画过油画,你相信吗?到了一个语言都不通的国家的美术学院学了5年,也不用语言交流,更谈不上理论探讨,闷头画画专心努力的学习,这个展览上看到的就是当时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我们从事艺术的人看了不会无动于衷吧?今天,60年之后,我们也办个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汇报展览,展出现在研究生三年,再加本科四年,附中四年共11年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国家比53年强大而富有,再派出30来人去美国,15个在耶鲁,15个安排在加州艺术学院,5年学习回来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但看来这事儿麻烦,再说吧。

展览中的实物陈列

不难看出苏联美术学院有其很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绘画中掌握表现体积,空间和色彩关系的方法,不管你进入那个工作室都能学习到和掌握他们的方法。素描人体的布置通常用灯光,利用男人体的身体转动,使明暗关系在人体上十分明确,刻意在亮部,整个暗部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得出老师的要求和用意;要学生画出体积,空间,和重量感。因为追求的是大关系,所以作为学生学习来讲他们画得都不拘谨,而且他们很清楚该画哪,这些都可以从展览的作品中看到。老师在布置色彩时常常放有一块重色,一块亮色,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是在画面几处同时找色彩关系,一笔重色,一笔亮色,一笔中间色,这样画笔触比较放松,有时紧张的寻求色彩关系时笔触下意识的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色彩层次。虽然能看到大家掌握方法的能力,但画得比较相近,缺少个性,个人特点,毕竟是学生嘛。这个也许是我们前辈当时的学习目标或是学校的教学方式,有待研究。但我惊奇的看到徐明华先生的作品,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艺术才华,为我从未听说这位画家而遗憾自责,我们怎么都不知道他呢?

其实今天看来我们也没有把在苏联学到的好东西传承与发展下来。这有当时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反苏,社教,文革等等。到如今提起苏派就像是一个反意词,好像在近代美术史中闪了一下就消失了,没留下什么。

《留学到苏联》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把我们带回到当时的“留学到苏联”,带回到踏实,进取学习的时代。今天,我们没有传承与发展苏联艺术,我们没有传承与发展欧洲古典艺术,尽管在画具象,也大都是油画照片和不少的油色漫画。我们更没有传承与发展自己的传统艺术精华,却拿古诗古词充学问。看看目前一些展览的题目:“道法自然”,“寻源问道”,“妙师造化”,“纸境观心”,“心与物游”等等。

能不能安下心来做些最具体最本质的事呢?无论大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