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间收藏不断发展,各类藏品交易十分活跃,形成了“全民收藏”的热闹场面。应充分肯定的是,民间收藏活动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强调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理念,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道路描绘了广阔的蓝图。民间收藏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完全有理由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间收藏潜力巨大,但在热闹的表象下,一些收藏品价格越炒越高,民间收藏离大众越来越远;假货充斥,普通收藏者无奈望而却步。更让人忧虑的是,有些领域民间收藏活动已经异化为投机行为,并由此衍生出诸多奇怪现象,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民间收藏的本质,侵害了悠久璀璨的文明,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同任何产业一样,资本的介入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但资本的逐利性也会让一个产业偏离正确的轨道。今天的收藏热潮,发轫于1980年的庚申猴纪念邮票。在物质、精神都还比较匮乏的时期,这种发行量500万枚的邮票受到全民追逐,于是价格也随行就市,水涨船高。也许猴票的前期升值还属于合情合理,但由此带动的邮市恶炒之风却愈演愈烈,邮品几乎发行一种就疯抢一种、恶炒一种。随着民间收藏的发展和拍卖业的兴起,恶炒之风开始四处蔓延。字画石玩、白玉翡翠、红木家具、古今钱币……一个个沦为炒作对象。资本巨鳄所到之处更是推波助澜,不仅藏品价格虚高,而且将收藏行为引入歧途。
收藏行为不能等同于投资逐利。藏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其价值在于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及审美价值,也就是它的文化属性。其价格由此产生、因此衡量。北宋米芾酷爱奇石,近代梅兰芳雅好火花,虽两者相隔千年,但文脉世代相承。有人以为,现在是市场经济,非昔日可比;许多收藏品不可再生,具备升值条件;还有人说,价格升高证明社会对收藏品的重视,是一件好事。这些说法貌似合理,其实站不住脚。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注重价格与价值相符,注重合理有序的市场秩序。收藏品即便不可再生,具有升值条件,也应该符合藏品价值与市场规律,不是一涨再涨,更不是揠苗助长。至于说重视收藏品,其实质是重视收藏品蕴含的文化价值。试问,齐白石的作品近十年来至少有50倍的升值,可谓拥趸无数,其中又有多少人认真研究齐白石?逐利取代了鉴赏,金钱掩盖了文化,价格背离了价值,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完全背道而驰。
事实证明,投机炒作必然带来价格泡沫和虚假繁荣。泡沫之下,各种违背常识,甚至违法现象便层出不穷。还以集邮为例,其本是一项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老少皆宜,一时间参与人数快速增长。持续恶炒之后,到上个世纪末,邮票纷纷打折,邮市门可罗雀,集邮人数锐减。这种冷清持续了十多年之久!2004年,当代油画的炒风兴起,一大批中青年画家有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身价,拍卖行连续推出大批作品,一些地方画廊林立。到2007年,市场跳水,一连几年时间,当代油画几乎无人问津,以至于艺术品市场也险情连连。据报载,世界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持有“大户”、比利时藏家尤伦斯夫妇即将抛售自己几乎全部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陶瓷、字画、玉器等门类更是经历了多轮狂潮,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也由于大量发行造成藏界啧声不断,担心重蹈邮界的老路。可以说,不少十年以上收藏经验,真正理解、懂得藏品文化的收藏者已经退出了——这个市场他们看不懂、跟不上、玩儿不起。价格虚高必然带来虚假繁荣,而虚假繁荣又会诱导更多的资本进入,从而形成一个怪圈。近几年,各地的古玩城、珠宝城、字画城纷纷拔地而起,一个比一个楼层高,一个比一个规模大;各种藏品展会也是此起彼伏,这个号称有多少稀世珍宝,那个宣称展品价值多少多少个亿。但是和那些高楼大厦一样,往往是热闹几日之后便冷冷清清,甚至人去楼空。无论哪个收藏领域,资本炒作到来时可谓狂风骤起,价格冲天,而它们抽身离开时,则必定满目疮痍。
贪婪、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为了逐利不惜铤而走险,甚至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收藏圈子中的造假之风就是明证。近年各地举办的鉴宝活动总能吸引大批普通收藏者,但多位业内人士估计,大量送鉴的藏品中,真正有价值的不超过5%。换句话说,95%以上的民间收藏的古玩都毫无收藏价值。而这些藏品的许多持有者却沉迷其中,不惜血本。藏品作假古已有之,而今却大有不同。历史上没有全民收藏,所以绝没有一村一镇、户户作假的奇观,赝品数量和今天相比也如天地之别。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的赝品多是文人临摹、匠人仿制,或图趣味,或为习艺。再看今天,作假已经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就是这些荒唐可笑的赝品,往往附有一堆专家证书的身影。也就是说,今天的作假除了赝品泛滥以外,还包括围绕赝品的一个造假链条,例如假资料假专家假鉴定假证书假成交等等。典型事件可以算那件被评估价值24亿的金缕玉衣。设想一下,那些头顶耀眼光环的所谓权威专家,围绕其旁点头赞许的场面,多么可笑和可悲!而这样滑稽的场面绝不仅仅在那件玉衣身边才有,从阴暗的藏品室到灯光灼人的电视节目制作间,其实比比皆是。目前,说到收藏,许多人感慨“水太深”而不敢进入,其实那些仿有依据、制作用心的赝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一系列荒唐可笑的虚假连成的圈套,几乎无处不在。可以说,利益驱使之下的造假之风严重制约了民间收藏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