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纵贯线——晨晓的艺术创作历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18 10:23:3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晨晓

晨晓艺术简历

赵力

艺术对于很多画者而言可能就是某种的技巧和某种的表达,但是艺术对于晨晓而言则是自我的坚持和信念的实现。出身浙江名门的晨晓,很早就浸淫于艺术的氛围。即便他没有过接受国内学院美术教育的经历,但是家庭的影响和前辈的品味仍然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年的晨晓是杭州少年宫的小画家,青年时代的他则与张培力、吴山专一起,是“85新空间”群体中的一员。晨晓说“当时的我非常茫然,是莫名其妙卷入其中的”,历史或许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但是偶然最终总是成为人们熟知的必然。

八十年代的晨晓已经切身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向当代转向的剧烈,但是他并不满意自己的创作现状和现实处境,于是出国的愿望变得逐渐强烈起来。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艺术家而言,纽约和巴黎是他们出国学习的首选之地,而晨晓要去的澳大利亚更像是某种“曲线救国”。在澳大利亚,起初的日子晨晓总是不堪回首,那些在悉尼歌剧院前画像的经历,也令晨晓充满了内心的挣扎和精神的折磨。晨晓想象着能够自由自在地创作,然而生活的困顿让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在的晨晓很感谢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它让自己更踏实地步入生活,让自己的艺术更接“地气”。

晨晓是1988年去的新西兰,他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转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新西兰风景优美而文化贫瘠,但身临其境之后的晨晓却感受到了新西兰的独特魅力:它的粗犷、大气,人文环境中的宽容,以及多元化的艺术趣味。在艺术上,晨晓也开始有目的地加强自我艺术的适应力,他说“这是自己创作的落地化过程”。这一时期的晨晓加大了对色彩的研究。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画家对于色彩的理解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

色彩,是视觉艺术创作中的根本,但是在20世纪很多中国艺术家的观念中,色彩总是题材、造型、构图的附庸,从来没有获得其应有的重视。晨晓开始异乎寻常地强调色彩,并且通过色彩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自己的艺术禀赋。在创作中,晨晓不仅将不同色系的微妙变化发展为自己的方法论,与此同时也借助于色彩推动了对艺术创作观念的变迁。晨晓有意识地减弱了以往对主题的过度迷恋,转而强调艺术自身的纯粹性。在他看来,艺术就是视觉化的纯然表达,作品就是色彩的交相辉映,而这样的单纯和独立即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奥克兰城市和帆船 120x166cm 布面油画 2012

从色彩入手的纯化努力,既让晨晓感到了某种释然,也让画家能够更多地放手而致力于艺术形式上的探讨。晨晓敏感地认识到西方现代主义在形式语言上的那些成就,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观念上的革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晨晓要亦步亦趋地追随这些过往的名家大师,画家还是想通过对这些历史经验的深度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面相。这一时期的晨晓曾经花了两年时间游历了欧美各国,在他梦萦已久的纽约、巴黎近距离地观察现当代艺术的各式潮流。再次回到新西兰的晨晓似乎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拥有了渐趋朴素平实的心态。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