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周文翰:艺术北京的成功与局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09 17:11:58 | 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艺术北京艺术博览会的预展之夜显示了艺术品在当代社会可以动员的种种能量——艺术家、经纪人、收藏家、投资者、奢侈品牌公关、银行投资顾问、艺术爱好者、时尚交际人士等等,都衣冠楚楚地汇聚在农展馆参观,这种精致而舒服的商业安排在前几年还难以想象,而现在,大家开始把这当成理所当然,至少就社会交往和商业交易层面而言这是进步,树立某种明确的标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试探和混乱。

相比半个月前在国贸举行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艺术北京艺术博览会显然更为成功——参展商是前者的一倍还多,特别展览项目、教育项目有模有样,甚至赞助商我想也满意于获得的更大展示空间。其中的影像项目和“青年100”的展览都有不错的品质,后者展示中国和韩国的年轻艺术家的创作,部分画廊也是如此,人们开始进行青年艺术家的推广和商业开发。

显然,参展的绝大多数画廊主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商业策略,尽量带来那些更具有装饰意味的、价格中等偏下的绘画作品——2008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市场有点沉寂,高价位和中等价位的作品都面临调整,而中低价位的作品至少在财务测算上似乎具有更好的投资回报率——如果卖出的话。尽管我还有点怀念好几年前这个博览会初起时候画廊们敢于呈现各种实验艺术的草莽气息,那时候海外画廊——主要是日韩画廊——多怀抱对中国市场的美好期望投怀送抱,曾让人期望北京成长为泛亚洲意义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可现在看来香港当代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后者的艺术品零关税或许是关键所在。

北京的博览会尽管还是少数韩国等海外画廊参展,但基本是“泛中国市场”意义上的博览会。对挑剔的艺术爱好者来说可以欣赏的艺术品品类或许受限,不够国际范儿,对立志要成为“世界城市”的北京来说似乎也没达到它的雄心,可就商业而言这并无不妥,中国有着庞大的内部市场,成为这个市场的老大甚至有成为规模意义上行业内世界第一的可能性,不少中国企业都是如此。相比巴塞尔博览会在迈阿密、香港的连锁化发展,艺术北京尝试的是在中国内部的关联多元化发展,尝试举办经典艺术、影像艺术、设计品的博览会等等,要等沉淀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是否足以支撑更多的艺术关联展会项目,这取决于中国艺术品产业的继续发展情况。

周文翰(艺术评论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