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永进
倡导集体主义、崇尚宏大叙事的革命文艺退场后,画家开始关注个体的现实世界和精神领域,艺术个性因此得到空前释放和极度彰显。各种个性化的语言符号在画面中逐渐迸发,并竞相绽放。美术界一度呈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迹象。然而,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绘画符号开始受到美术藏家的关注。市场利益的诱惑,使一些画家将绘画符号的学术意义转换成了商业的利益,甚至以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对绘画符号进行大批量的复制。
近日,一直抢手的著名画家范曾的作品,因上半年身陷“流水线作画”风波,而在北京荣宝、匡时、云南典藏等拍卖会上频频出现流拍。这反映出美术藏家对绘画符号的意义开始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绘画的符号化现象呢?
符号化与长期审美活动及绘画模式
因成长经历、地域文化、工作环境、个人修养、兴趣爱好等不同,许多画家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常常会形成一种独有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方式,画面也随之出现了个性化的绘画程式和视觉图式。这些程式或图式就是画家个人的绘画符号。显性的绘画符号包括在画面中频繁出现的某类绘画题材或某种艺术形象,如塞尚作品中的圣维克多山、毕加索作品中的白鸽、莫兰迪作品中的陶罐、郑板桥作品中的竹、齐白石作品中的虾等等;隐性的绘画符号包括画家惯用的画面造型、色彩、结构、形式、线条、笔触、肌理,以及某种特别的画面整体印象,如卡特林画面的现代分割、维亚尔画面的优雅色彩、黄宾虹笔下干枯而浑厚的焦墨、潘天寿笔下刚劲而自如的线条,以及弗洛伊德作品中神经质的独特气质、贾科梅蒂作品中恍若隔世的虚灵气氛、李可染作品中端庄通透的宏大气象等等。这些自然形成的绘画符号常常反映出画家的精神气质和绘画特征,因此,符号化是画家走向个性风格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符号化与画家成熟度及作品真伪
成熟的艺术收藏家,总是先通过深入考察画家的艺术探索经历,从而判断其艺术成就和在美术界的基本定位,然后对作品进行考量,细致分析一件作品在画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性和作品本身的学术水准,最后判断其价值。但是,当前的许多藏家往往缺乏对画家的基本认识,对绘画作品本身的高低优劣也不具备较高的鉴别力,因而只能仅仅依据画面的符号特征对画家的成熟度和作品的真伪作出非常初级的认定。符号化成了收藏家识别作品的唯一标识。为了维护市场的利益,一些画家便不敢随意更改既成的绘画符号,甚至不惜利用“流水线”的作画方式去满足市场的需求。画家在坚守绘画符号的忙碌中,一步步丧失了艺术的创造力。
急功近利与绘画符号及“个性”
藏家认定作品的初级手段也给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绘画符号的自然形成需要一段长期的艰苦探索历程。一些急功近利的画家无法承受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和长期的寂寞煎熬,或者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为了能够快速实现商业的目的,往往想找到一条捷径。有的画家企图通过刻意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符号来设计“个性”;有的干脆以他人的符号套路为样本,反复模仿其构图的模式、色彩的搭配、色调的处理、肌理的制作、笔触的效果,进行个性伪造。空洞的的符号制作,为画家虚构了个性化的表象,却断绝了与现实的对话通道,屏蔽了画家真实个性的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