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美术馆的细致之处—美国沃尔克艺术中心访问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19 10:40:49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

2009年我曾经到沃尔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参观过,这次再来参观,比上次有了新的感受,也有了新的观察。事先和这里的电影与视频策展人Sheryl联系好,约在上午11点半大堂见面。这里是11点开馆,下午5点闭馆。Sheryl来后聊了起来,他们有视觉艺术部、电影与视频部、公共教育部,有一百多人,视觉部10个人,电影部3个人,教育部12个人,可知对公共教育的重视。视觉部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我对他们各个部门的工作程序很感兴趣,我被告知他们每个部的策展人平时要做好研究工作,对自己感兴趣、复杂的领域做好日常研究跟踪,如参观展览、访问艺术家工作室、关注某个领域的发展,特别是不以市场和拍卖为参照,这也是他们特别强调的,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断从事展览策划,也不只关注著名的艺术家,而是放在自己对某一领域的认识与选择上,这也是他们为什么重视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的原因,通过访谈可以深入了解当下的艺术家的状态,所思所想,这样才发现新的东西。他们会每月开一次策展方案会议,各部门提交出来,主策展人进行询问和论证,对主题、规划以及预算都要做出回答。然后再由主策展人提交给展览委员会定夺,再报馆长知晓。通过后转由发展拓展部准备资金,如筹款、寻求赞助,美术馆本身也会从展览基金里拨款来落实展览。现在的馆长是两年前新任的,她也会策划自己感兴趣的展览。

现在正展出一个特约的策展人John Waters策划的“Absentee Landlord”,主要作品是Walker的藏品,进过新的策展理念的整合,成为一个专题展,从今年6月开展持续到明年7月,整一年,国内好像还没有一年的展览,这应该算作长期展览了。另一个是我们很少做的,就是利用藏品来展开新的思考和展览,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把一个时期、不同时期的作品拿出来,做一个陈列,如在当代艺术的世界里哪些人(作品)可以同放一室呢?Russ Meyer的摄影能否与克莱恩的蓝在一起吗?这种思考方式,我们还没有尝试过。明大美术馆的临时展览是两个厅,有三、四百平,一次三个月,一年做三到四个,一般三个;剩下则都是长期成列,其实长期陈列也是不断更换的。Walker收藏有900多部实验类电影,所以电影展示和播放也是他们的强项,目前Sheryl正策划明年的电影展,之前她策划了新中国的电影。另外,他们收藏的电影都是实验电影或前卫电影,而不是商业电影(好莱坞的大片一类),美术馆的风格就是不一样。马修巴尼比较另类,放在视觉艺术里,但有时也拿出来在电影展中展示。这次看到他的DR 7,是他拍《悬丝》前的作品。

这里的美术馆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方便的展厅位置,如入口、出口、公共大厅里,都会放置展讯和展览介绍的折页、单页,也不厚,只一页或几页,费用低,方便自取,这样对展览的介绍、推介都很重要,也便于观众了解馆内的展览信息、时间,增加了吸引力,也增加了观众来参加的机会。各种对美术馆的介绍也多以折页、单张为主,几乎没有看到厚厚的小册子,免费配送的资料要以方便、低成本、大量为原则。但一年下来,积累起来就是很厚的资料,非常丰富。另一个我们可以效仿的是,他们的展览海报除了张贴外,就是限量版数可以出售,也不贵,2美元一张,也算是纪念,也增加美术馆的形象。

Walker艺术中心和MIA有自己的理事公司(trustee、赞助人),他们每年拿出收入的5%放到美术馆的基金里,以这些基金的利息来运作美术馆的收藏费、展览费等,这是一项很好的方法,保证了美术馆的资金来源,虽然有时候公司经营的不好时会受些影响,但基本上保证了美术馆的长期运行,集中在专业上来经营美术馆,而不是靠收取场租费来增加美术馆的资金。什么是美术馆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同时还有很多企业、基金会来支持一项特别展览,这都是我们所缺乏、所羡慕的地方。国家的税收对这种社会财富的自行分配,通过抵税、减税来支持和鼓励,这也是美国的美术馆为什么如此发展得好的原因之一。我们做到这一步,遥遥无期,只能做梦中想象。为什么社会、国家如此支持美术馆,是因为它们将美术馆当做社会文明的象征和场所。

这里的美术馆的公开空间都利用起来,该有标示的,有标示,可以放映录像的,就高流明的透明播放,方便公众自取展讯资料的地方,都有资料台或架子。从墙面到地脚、到电源插座都是干干净净,非常利索,没有脱落、脏兮兮的地方,人们进了美术馆就要肃然起敬的神圣感,而不是杂货店或闹市。精巧的设计、明亮的光线或窗口,在通透的空间里营造了美术馆的文明氛围。这里的Walker没有出版自己的杂志或年鉴,但他们的档案做得太好了,历年的往来信件都分类归档,放置整洁的盒子里,里面的信函、文件都用透明塑料装置起来,像艺术品一样保存起来,查阅起来非常方便,而且重要的是,任何人(主要是学者)都可以提前预约来在档案室内查阅。如果想了解某一个展览的策展人与艺术家的通信、讨论,这里都有;如果想知道某一个时期美术馆馆长的往来事项,这里都有,都是公共的信息。这方面,我们的档案意识显然不够,显然将日常的往来信函、文档随后丢弃了。文档不过是领导接见外宾的照片,更是日常的每一件事情。档案保留工作是每一个部门和人员要做的事情,在每一项展览、事情完成后,都要在适时的时间里归档。然后予以登记、编辑、编目、编号、电子数据录入等等。这里面既要有一个专人来管理、登录、提供查阅,也需要有独立的空间、柜架等设施,因此美术馆在一开始的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这一点,而不是等到需要的时候,发现没有了空间,或空间不敷使用。

Sheryl介绍说,她们策划展览都是提前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所以做起来有条不紊,在节奏的和谐中来推进一项项工作。这里做事,做一样是一样,有序、有节奏,不是大会战、抢时间、加班加点像拼命一样。这里的展览、活动很丰富,但不慌乱,充裕而作,各尽其责,策展人作为很规范的职业制度,有一套晋级与发展的程序,也是美术馆内崇高的职业,很有专业与职业的神圣。策展人制度与美术馆是一体的,策展人要充裕、充分地对关注的艺术领域给予研究、调查、访问,做到实地进行,也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这个美术馆做过黄永砯、汪建伟、宋冬、郑国谷、曹斐、杨福东、赵亮等的展览,也有他们的作品收藏,可知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关注与研究还是很跟进的,而且是在这些人并不那么响当当的时候做的。国内相反没能做到,很难会给一个初出茅庐的、有想法的、不见经传的人一笔钱来做展览、做作品。现在也有一些美术馆开始这样做,但还不够,特别对广阔的国际当代艺术艺术还没有进入到我们收藏与深入研究的视野中。用视觉艺术部高级策展人Clara Kim的话说,美术馆依赖的是真正的学术判断,是策展人自信的自我判断,而不是市场的商业跟风。

刊载于《东方艺术大家》2011年第10月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