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千惠:文人艺术的人格性与时代性

时间:2011-10-31 13:09:36 | 来源:搜狐文化

资讯>声音>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其时代性都有二个面向,一是以当时社会现实的事件、人事物景观为描绘对象,二是以当时人面对外在世界的心理情境为描绘主体,而艺术既出于艺术家之手,自然便是指艺术家面对外在世界的心理、心境流转、情感转化为主题,艺术的高下与艺术家的美感经验有关,因此才会有抽象、表现、象征语意的“传神”、“逸格”等美学标准出现。

文人艺术的脉络可以从历史脉络与精神脉络来看。在中国,文人艺术的历史脉络,一般认为发轫于宋大成于元,至明清继续流变。基本上,它是以中国文人意识与其养成文化为美学品味,从写实到写意,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生活趣味、以及艺术家个人思想感情、对自然社会及生命本源的参悟表现。由于在表现形式上不求写实形似,中国文人书画的艺术性是建立在一种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品味认知。如其名称“文人艺术”,它被翻译成与文学有关的“Literatipainting”或是“Scholar Art”,都是指文学家或读书人眼皮下心窝上的美学世界。它与民俗的、粗糙的、直接语境的表达方式相对。在属于尊重士大夫阶级品味的年代,文人艺术在社会上有相当高的地位,它甚至易出现在一般市场,而只能在上层社会交换、流传。

自民间中产阶级抬头的17世纪开始,文人艺术普及化,它成为民间新贵者的精致生活文化品味,而这一份品味,是带着“文化教养”的色彩,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旨在追求一种文化生活上的美感。对文人创作者而言,他们面对的不是社会议题或外在生态的冲击,而是美学和风格上的力求突破。换言之,这是一支“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队伍,这些艺术家与其作品的“时间性”,是建立在当时的艺术形式变革研究上;其“精神性”是建立在艺术家的个人主义思想上,但也往往会反映出一些普遍性的群体生命经验。

近代,艺术家的表现欲望与个人主义思想,在中西文化交流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解放。文人艺术的定义不再是历史传统脉络下的文人书画世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接触之后,文人书画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再度找到契合点,那就是西方艺术中的个人主义、表现主义这一支脉络。其共有的创作精神是以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与想表现的内在世界为主,而且不再局限于唯美的情境,而是因艺术家的内在生命经验,包容了各种精神状态,如苦闷、狂喜、忧伤、哀愁、愉悦等心理情境。阅读者或喜好者因为对于这些心理情境产生共感,或从中获得某种人性的升华力量,而产生美学上的认同。在20世纪中期之后的中国艺坛,这支美学曾因社会写实主义的推动而被压抑,但一如文人艺术原有的避世态度,它还是以其美学独立的隐世姿态,绵延存在。在海内外华人艺术世界,透过文人画与抽象表现主义之结合,文人艺术亦出现“现代化”的形式转绎过程。

至新世纪,相对于文化批判、意识形态、大众流行品味的当代艺术潮流,当代文人艺术最大的挑战是艺术创作者的“当代文人性格”问题。何谓“当代文人性格”,决定“当代文人艺术”的精神与内涵。文人生活模式随时空而改变,文人艺术的生产模式如果也改变,能不能算是文人艺术?在工厂化、机械复制化、商业操作的当代,真正的文人艺术精神,或是说“具有文人式的艺术生产模式”有无存在空间?文人艺术是否会形成一种阶级性的美学品味?它在当代艺术脉络中的文化和美学空间,究竟在那里?文人艺术的价值是否仅能建立在艺术家的个人价值上?这些有关当代文人艺术的人文课题,除了有助于对于文人艺术作品的价值认知,也助于我们对于艺术和美学功能的认知。个人以为,“当代文人艺术”之定义,必须要走出中国艺术史上的文人画之限制,才有可能拥有更大的研究和赏析空间。因为当代文人艺术的生产,与古代文人的生活模式和日常精神状态已大不同。文人艺术的规范如果以读书人的艺术世界来界定,它将变成艺术“学院派”的代词,或是文化教养的“阶级美学”。

对于“文人艺术”的当代性,从创作精神与艺术功能上来看,其实是可以从“美学独立”的视野,来看这一支非关意识形态与非关社会现实的艺术脉络。它以艺术家深沉的个人经验或美学研究出发,但好的作品,却能突破一般人的视觉惯性,且能引发他人的生命经验共感。它还是可以用巧妙的艺术语汇去关注政治、历史、文学和大自然等人文课题,而不是流于自恋式的喃喃自语。它不会是传统文化符号的无意识生产,或是传统东方的盲目捍卫,或是变成一种东方文化外销的生产线。从这些想望上看,“当代文人艺术”不是不能走出去,它的窗户,其实才开启。基于此,文人艺术不一定要局限于传统水墨媒材,它可以用共有的创作动机、艺术情境诉求、文化生活态度,回归到不同时代的文人创作境况,来阅读其具有时代性,也具有非时代性的艺术形式与艺术精神。

注:高千惠,台湾出生,移居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现代艺术史及当代艺术文化评论者,客座策展人芝加哥大学人文通识研究所,芝加哥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史研究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