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尘 图片提供:伦敦苏富比
2011年6月22日伦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会圆满结束,总成交额为9,697万英镑,成交率高达98.4%(金额)/ 94.1%(件数)。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的油画作品《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近郊II》以2,468万英镑拔得头筹,同时也刷新了画家的世界拍卖纪录。在本次拍卖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全球艺术品拍卖排名前几位的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可以看到一些我们未曾关注过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同样表现不俗。来自世界各地竞投者的积极反响与角逐反映出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品市场持续强劲的势头。
《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近郊II》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近郊II》,1914年
成交价:GBP 24,681,250 伦敦苏富比 Lot 9 2011年6月
埃贡·席勒是20世纪初奥地利的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他于1918年因瘟疫(西班牙感冒)逝于维也纳。
1906年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随后又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何种形态都似乎处于惊恐中,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的画风压抑、沉闷、收敛的神经质。席勒在短短28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懈的创作。他于1915年加入一战,经历过战争的残酷,这对他的艺术也有很深的影响。
《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近郊II》创作于1914年,是这位著名的奥地利艺术家罕见的城市风景画作。该作品完成后,旋即被席勒的好友兼著名艺术赞助人亨利·博勒购入,之后于1952年再由博勒的遗孀售予维也纳利奥波德美术馆的创办人鲁道夫·利奥波德。这幅作品所刻画的是Cesky Krumlov的景致,这座位于南波西米亚的小镇是席勒和他的女伴曾经居住的地方。画中的楼房看上去像是一层叠一层的,色彩鲜艳的屋顶和墙壁好像从画的表面上竖立起来,这种俯瞰式的构图在席勒最出色的城市风景画中十分常见,把观众的视点提升到在半空盘旋的鸟儿的视平线,让观众模拟在空中由上而下观看画中的景色。席勒当时24岁,正值事业巅峰时期,四年后去世。
鲁道夫·利奥波德对这幅画作有如此评价:“画中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在周遭环境的衬托下,增添了不少动感。在席勒的眼中,它们应该象征小孩和年轻人单纯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长大之后,仍然留在那儿居住。画中的房屋环环相扣,右方楼房的两堵墙壁有两扇窗户,好像眼睛一般,暗喻长大了的年轻人被困在封闭拥挤的环境中。而楼房后面则是一片辽阔空旷的无人之地,在云端中可看得见山顶(或许这象征人类的渴求),但却甚难找着。”
2006年11月之前,席勒没有一件作品的成交价在1000万英镑以上。在近十年间,仅有三幅城市风景画被搬入拍卖行,这些作品一次次刷新他的最高拍卖记录,似乎市场对早熟又早逝的艺术家向来都不吝啬。
《三个行走的人II》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三个行走的人II》,青铜,1948年
成交价: GBP 10,681,250 伦敦苏富比 Lot 15 2011年6月
贾科梅蒂是瑞士超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他早年画过素描和油画,成就最大的是雕刻。其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
上世纪20年代末他开始将人看作透明结构,而不再是成团成块的实体。1929年他加入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成为其间重要的雕塑家。1935年以后,贾科梅蒂与超现实主义者决裂,转向现实主义。1940年后,他以火柴杆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象征被战火烧焦了的人们,以揭示战争的罪恶,同时将人体的抽象拉升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如同远远望去的效果,这是对雕塑观赏趣味的一种消解。火柴人从此成就了贾科梅蒂独一无二的雕塑风格。
2010年2月3日,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以6500万英镑(1.043亿美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创下的1.042亿美元的单件艺术品拍卖纪录。他的作品一直稳居近现代艺术品拍卖的前三把交椅。然而,在暴力的驱使下,以贾科梅蒂的名义制造的伪作也不少。目前,贾科梅蒂的市场是由贾科梅蒂基金会严格仔细地控制,如果没有基金会的认可不可能通过正规渠道在公开场合出售他的作品。2010年,在全球拍卖场上,上拍的贾科梅蒂作品约20件,总成交额高达两亿美元,这一成交价是2009年成交总价的4倍,今年大有超越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