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沐
一直以来,艺术品的价格问题始终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而又颇受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几十年的繁荣发展推动了艺术品价格的不断攀升,这既代表名家、名作受到了更多人的赞许与认可,也代表大众艺术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同时更助长了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与热情。但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发展与艺术品价格的攀升很快被投机者所利用,于是,市场炒作应运而生。在炒作者操纵价格的游戏中,艺术品的价格不再是艺术品价值的真实再现,而是掺杂了越来越多的水分与隐性因素。在这种态势下,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慎出手、多观望”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投资收藏者们的流行警戒语。事实上,过多的泡沫与过闹的浮躁已经导致了中国艺术品价格的扭曲,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程。此时,在资本条件下,构建中国艺术品市场新的价格机制就成为刻不容缓重大课题。
一、当下的价格机制正在扭曲中国艺术品市场
在刚结束的《中国民间艺术品市场及其案例研究:紫砂艺术研究》显示,在庞杂的紫砂陶消费群体中,以收藏和投资为目的的层次,因经济实力、审美情趣以及鉴赏能力的各不相同,对不同价位、不同风格的紫砂陶的需求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价格颇为敏感。从多年的紫砂陶市场运行情况看,决定其价位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由政府主导的职称与称号决定。这是其最主要的因素。荣誉称号从国家级大师到省级大师或工艺美术名人,再到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助理工艺美术师直至工艺美术员,其价格呈金字塔状,越往上就越高,人数也越少。也就是说,一件紫砂陶的价格是与其制作者的专业技术职称相吻合的。作者的职称越高,其作品的价格就越高。所以,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宜兴陶瓷业的从业人员对评定职称与称号一事历来趋之若鹜、炽热不衰。(2)由社会认可度决定。社会认可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各类媒体宣传效应;二是各类商业性会展活动为艺人们推介自己的作品添加了砝码。(3)由制作工艺及造型等决定。具体可用“泥、形、工、款、功”五字来概括。一是“泥”,即首先要看紫砂泥质的好坏,紫砂泥有紫泥、绿泥及红泥之分,也有老泥和新泥之分,不光是其色泽不同,其结构也不尽相同。由于原材料的不同,带给人的功能效用及感官感觉也就不尽相同。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的各种器皿中最丰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紫砂陶的造型全凭感觉,有古拙、清秀和大度之分。三是“工”,即紫砂陶的做工十分严谨,如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成型过程中,点、线、面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都必须交代清楚。面或毛或光,线或直或曲,点或方或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谨等,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根据款识了解制作者和题词镌铭者的身份,由此鉴别壶的优劣。五是“功”,这是指紫砂陶的使用功能,即是否因讲究造型美而忽视了功能美。(4)由文物价值决定。紫砂陶的收藏对象除了当代名人的作品外,还有1912年以前制作的“古壶”,1912~1954年制造的“民国壶”,1954~1982年制作的“早期壶”,这类壶虽属粗器,由于具有时代特征和断代标准,同样具有收藏价值。这些紫砂壶因其年代久远,所以带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因素。由此可见,在技术职称职务、社会认可度、制作工艺及造型和文物价值,再加上购买偏好就构成了紫砂艺术品的价格构成要素,而这种要素一旦在礼品市场的推动下,成为一种市场定价的认知,那么建立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定价机制就会约定成俗地建立起来了。从紫砂艺术品我们就会看到中国艺术品的价格的构成与形成的机制的基本路径。
客观上讲,艺术品市场价格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并且是一个难以进行理性分析的题目。它不仅受理性的价值取向驱动,还受到不理性的购买偏好取向驱动,有好多非控因素存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但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人们更多地看重技术职称及官方地位与名号,是一种客观地存在。这可能是由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基本水平与状况所决定的。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构成中,礼品市场的份额还占据一个主导性的地位,再加上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健全,相关的审美标准及价值评价体系都尚处于缺失阶段,对于一个普通的收藏者,对一件艺术品的审美及价值评判,是很难做到科学、系统与公正的评价。当然,这不能迁罪于收藏市场,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大的世纪性课题,即使在艺术界、学术界也处于研究阶段,不少时候为此还争论得狼烟四起,远未达成一种共识,更不用说建立相应的标准与体系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就更加依赖由公权力给予艺术及其艺术家的一种认可与认定,于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代表一个人学术水平的职称,其次是彰显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的官位及由公权力部门授予的各种名号。
由此可见,人们对艺术品价格的评判不是依靠于对艺术品价值的公正体认,而是主要看重艺术品背后的创作者——艺术家的官位等级、职称高低及社会的认可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艺术品价格的论定就更加依赖于公权力。一旦这种价值评判取向形成,人们就可能更多地用这些符号的称谓当作了艺术本身,这时,根据称谓的高低来划分艺术水平,来代替艺术的价值发现,这种导向一旦形成,就立即会通过市场机制传递并影响到艺术家及收藏家的行为,于是就出现了艺术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创造上,而是更多地去结合公权力并力求获得相应的荫护,藏家也不用发现的目光去收藏,而是逐名,于是“名”越来越成为当下艺术界与艺术市场中的战略性资源,而艺术创造所应有的价值被边缘化。问题的关键可能并不止于此,而是这种趋势,当下愈演愈烈,并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着实值得人们反思。
二、新的价格机制建构需要市场的力量
面对眼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机制的扭曲、价格游戏的荒谬及价值链条的濒临断裂,我们急需建立一种新的价格机制来维持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常的发展,即要最终形成一种价格赖以生成的价值建构体系与标准,而打开此扇大门的唯一的金钥匙就是不断地发现与壮大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在论及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之前,我们先来分别解析一下艺术资本、艺术资本化、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概念。艺术资本是在艺术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追求价值增值与提升的运动过程与存在状态,是特定的历史时空下艺术生产与艺术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是整合资源与拓展影响范围、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艺术资本化是指把艺术资本应用到市场与消费的过程中,让艺术作为一种资本,产生相应的增值与财务收益,主要包括艺术价值的构建与评估、整合其他资源过程中艺术资本化的策略,以及艺术资本使用过程中的策略等。艺术品资本市场就是通过艺术资本所进行的资本运作,将艺术品(或是作品)当作金融资本的衍生产品(类似于是股票、期货、银票或者抵押品),构建出一个可以融入更多地金融资本的市场,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的过程与体系。可以说,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兴起与发展既是一种资本行为,更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艺术资本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价值呈现形式。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将成为中国艺术品价格机制建构及市场价值体系培育的重要平台,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品市场要想建立新的价格机制,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育及发展就可能不是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如何尽快做大、尽快发展的问题,因为就目前情况来看,只有艺术品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地推动与化解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具体说来:一是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是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转型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走向一个新的范式,即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可以不断地减少与降低礼品市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份额与影响力,消解其主导地位,在市场基础的深处瓦解这种唯名是金的价值判断取向,逐步回归艺术价值的本位作用。二是资本能够通过市场过程参与到艺术品价值建构的过程中,其前提理论基础便是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融合与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可以为新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提供支撑与保障,从而切断唯名是图与价格间的市场传导链,有利于艺术品价格机制的构建与整合过程的进行,催生艺术创造价值论与市场价格间的关系链。当然,文化对资本的打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三是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是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由小众参与到大众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资本市场通过艺术品资产化过程,将艺术品产权进行标准化规范,将本来只能有少数人才能介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通过机构化投资与份额离散化投资的操作,向大众开启了配置相关艺术资源的大门,从而找到并使大众参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大门。也正是由于这种艺术资源大众化的过程成为一种可能,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便会依托其强大的购买能力与市场推进能力发挥其本来就有的价值建构能力,从而为建立与培育新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判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总之,艺术资本是新世纪以来我们所看到的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新的价格机制最为重要的一种战略性力量。
三、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机制建构的关键是体制与体系的建立
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只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新的价格机制形成的重要的外在依靠力量,而中国艺术品市场新的价格机制建构还需要内在力量的支撑,这种内在力量便是体制与体系的建立。体制与体系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交易体制与评估体系的建立上。首先是交易体制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与交易主体体系的建设,而管理体制则包括行政管理体制、价格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依赖政府的作用,应加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活动的引导和调节,不断制定与完善艺术品价格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有效地调控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机制。价格管理体制主要依赖于中国艺术品市场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形成价格指数,酝酿和形成中国艺术品市场新的价值体系,为市场的决策、分析提供依据,使艺术品的价格与其艺术成就和市场价值相吻合,让价格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杠杆,如中国画领域里中画指数的形成就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新的价格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关于交易主体,主要指画廊、拍卖行、艺术家及买家之间的交易,要建设规范、良好的交易平台,尤其是艺术家、拍卖行与画廊之间,应形成一套健全的规范的体系,画廊与艺术家最好实行完整的代理制,回归画廊的主体地位,艺术家只管创作,而由画廊和经纪人来负责经营,杜绝艺术家、拍卖行、藏家的相互勾结的私下交易。此外,还可以设立不同形式的交易中心、交易所,鼓励市场交易体制的创新。
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过程中保险、托管、确权、鉴定、评估定价问题会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多且乱。在这种状况下,稍有不慎就会形成过程缺失。特别是在鉴定与评估问题上,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在评估体系的建立方面,首先要尽心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品评估体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既体现专业化与权威性,又便于监管,且能方便服务市场的评估体系。在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中,价值评估是基础,资产评估是重点,中国艺术品市场定价是关键与核心。当然,在定价与评估之前,对艺术品的保险、托管、确权等问题也要很好地进行解决,它们和定价、评估一起构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因为艺术品价值具有多元化,其价值的发现过程也具有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对其评估与定价具有复杂性与难度,特别是在我国艺术品市场尚未建立起新的价格机制之前,这个问题的难度是我们必须面对并给予充分预计的。
在鉴定科学体系建立方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目前,已基本上解决了相关的的架构体系与知识点,专家已经建立起了“艺术鉴定(经验鉴定)+科学鉴定+科学规范流程”的鉴定方法架构,并已成型,重要的是进一步整合与系统化、实用化,所以鉴定问题在经历不断的探索后,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为资本条件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评估定价,提供了一个好的条件与前景。
定价机制的建立,价值分析与评估是基础,市场价格是重要的参考,核心是建立一种能整合价值评判标准与推动市场定价资源的市场机制。当然,这种市场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依赖于市场体制及其体制的推动,另一方面更要依赖于政府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当然文化环境及相应的市场环境的培育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建设以价值为基础,以市场为主导并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的价格形成机制。
漫长的调整在令中国艺术品市场深陷冰点期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等待破冰发展的新契机,痛苦而残酷的调整实际上蕴涵着理性市场及精品时代的到来。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时代,中国艺术品市场新的价格机制不仅会早日形成,而且会引领市场活动沿着更加健康的轨道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