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到写的意象生成——我看当代工笔画前景

时间:2011-04-08 19:21:30 | 来源:吴为山的博客

资讯>声音>

相对于写意画的工笔画,有着久远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它留给美术史的篇章是灿烂的!它予人们的文化记忆富丽而典雅,严整而舒朗,端庄而浪漫……

从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到以永乐宫为代表的道教艺术,从马王堆的帛画到周昉的仕女,到赵佶的花鸟……这些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以及整体造型、笔法所体现的工和意是艺术中的历史、历史中的艺术之不可磨灭的珍贵遗产。它体现了艺术创造的智慧和作者的宗教情感,以及对生活的体悟。我们聚焦盛唐时期,其工笔人物、山水画不仅名家辈出、佳作迭现,而且更重要的是,工笔画在这一时期建树了其自身的基本语言范式,并成为中国绘画一个重要分支。

另一支是自北宋以后发展起来的文人水墨画。它讲究绘画的率意抒情,而不甚关注物象的客观形态与色彩。以一种渗透着书法精髓的笔墨意趣,代替了技法与制作的精细。水墨画无疑为中国画开启了一条注重精神性的发展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前行的画家,大都是中国文人,他们在中国古代拥有着绘画的话语权,在这些达官贵人与文人于一体的画家的理论引导下,“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甚至是象征,而工笔画则相对“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届的全国美展以及各类美术展览,尤其是中国工笔画学会所推动的学术活动,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工笔画在形式、材料、技法诸方面所展现的价值,为美术的发展创作理念提供了可资参照。工笔画的包容性,使得它广泛汲取油画、日本画及版画等观念、技法,从而打破传统工笔“三矾九染”的程式语言,建立具有现代风貌的语言形式。它也可以既保持传统工笔画的形态特征,又融合西画的素描与色彩,使形象的刻画更为深入、细致,从而呈现更为极至的写实风格。它在风格、样式及表现形式方面的拓展空间也十分宽阔,勾勒渲染、涂刷拓印等技法,具象写实、装饰抽象等手法,民间画风、现代构成等手段,都在工笔画的当代表现体系中被自由展现。工笔画正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观念意识及技巧语言的交叉点上,建立起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表现方式。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工笔画,才让我们看到当代中国画有了一个可以与写意相对语、相辅相成的一种合理的内部格局。而这一格局也正是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当代艺术体现,因为,我们在中国画的水墨写意那里,领略到道家哲学的自然无为及其审美的平淡天真,我们在工笔画这里,体悟到儒家哲学的精进有为及其崇尚艺术逻辑与生活伦理的关系。

工笔画与水墨写意画是中国绘画体系中并峙的两种绘画形式,它们只是在表现方式上有工致与挥洒之别,而其本质则都是具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写自然万物之情,写作者内心之情,这终归都是在表现“意”,因而,中国画摆脱了对于对象的直接描摹而进入到深邃的精神空间,在这一点上,工笔与水墨写意共同建构了中国画的写意体系,并与西方写实分野为两大绘画体系。工笔也注重意的表达,只是它是以工致的形式与风格呈现出来,在“尽其精微”中实现“意境高远”。写意则是将画家的创作状态引入与道共参悟,完成了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对象本质的融汇与贯通,固然可以通过一瞬挥洒而达万般神意。同样,工笔通过渐行功夫,在细致的绘制过程中将情感融入对象并潜入作品,也可以由技入道,渐臻佳境。由工而意的途径中,逐步建构一个超越形式语言的精神空间。

古之有训,适可而止。有所不及才能有所及。全面观照当代工笔画,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现意念和表现手法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细节不遗余力的刻画,将富于生命活力的装饰风以程式固化,以及对于技法的过于迷恋等,使得工笔画失去了对于绘画的精神本性追求。往往刻画愈细,描绘愈逼真,却反而愈苍白空洞,愈意境索然。过于繁琐的制作性绘制,在强化了视觉效果的同时,失却了情感的凝聚和思想的锐度。因此,工笔画的复兴,不只是语言形式,而是精神维度的延展,要将工笔画“工”的境界与写意画“写”的意象虚浑融渗,才能达到“化”的高妙之境。

中国工笔画,其“工”异于细密画,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虔诚与不懈,是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是艺术主体对自然客体现象的认识与归纳,是对历史积淀和大千万象的逻辑梳理。其“笔”,是笔性、笔能、笔力、笔法、笔意的综合体现,是兼毫的刚柔并济,是体现于中国历代画工、民间艺人、文人画家,以及书法家那种驾驭毛笔,挥写乾坤、直抒性情的精神所在。中国工笔画的色彩既是“随类赋彩”的客体固有,也是经过历朝历代艺术家们提炼的色谱和程式。在西洋光色理论融入中国画表现体系后,我们当更多思索的是中国画色彩体系的建立。它是一个古而新,中而新的课题。在这崎岖的攀道上,已有研究者和实践者作出标领。这些成果将是丹青史册的辉煌之页而成为新的传统。工笔画逢盛世,盛世需要工笔画,任何一个时代的色彩和线条都将在时空的大画卷中跃动,无疑,当代工笔画是这一广阔幅面上令人瞩目的亮点。

二○一一年四月七日

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