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NFO对话吕澎:“溪山清远”与中国新绘画

时间:2011-02-15 09:07:38 | 来源:cn.artinfo.com

资讯>声音>

伦敦报道——本周,伦敦的路易斯·布罗恩基金会(Louise Blouin Foundation)举办了一场大型中国当代绘画展。策展人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吕澎,“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Pure Views: New Painting From China)”汇集了中国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和崭露头角的艺术新秀们的80余件作品。所有参展作品均可销售,所得款项将有部分捐给路易斯·布罗恩基金会,供其推进文化交流活动。吕澎刚下飞机不久就与ARTINFO英国的记者谈起了中国艺术的新近发展,以及全球交流的重要性。

柯琳•米拉亚德:展览标题借用画家夏圭的画作《溪山清远》之名,这是一幅怎样的作品?它如何融汇了展览所呈现的一些艺术问题和倾向?

吕澎:我借用宋代画家夏圭的画作《溪山清远》之名以表示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多的关注。在过去的30里,中国历史和传统资源的运用需要得到平衡的时候,我们见证了发生在许多中国艺术家身上的一种新现象。西方现代主义启发了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家们,西方后现代主义启发了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家们,同时也出现了受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和风格影响的艺术家。进入新千年,我们能够接受以艺术家开始运用他们的历史资源为特征的过渡阶段。我们渐渐意识到,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提炼和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观念的融合,新的当代中国艺术正在形成。

“溪山清远”汇集了几代艺术家,除去共同的国籍,他们彼此之间有何关联?

国籍确实很有影响,当你观看这些作品时,会发现即使不同代的艺术家也都有一个共同点:立足“当代视角”理解过去的愿望,以及在绘画材料的使用上与传统的不同。这些艺术家保持了传统的中国价值和传统文化气质,却以一种当代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你觉得“科班出身”艺术家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吕澎:在中国美术学院,我们的艺术教育方法愈发开放。教授给学生们空间进行独立的学习和创作,如今已经很难找到过分严格的教学方式了。风格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生自己及他们毕业后的意愿,不再由教授做主。在美院,重要的是提供学术氛围和资源。在学术氛围与社会风尚的结合下,伟大的艺术家从他或她所见中学到知识,并创作艺术作品。

你谈到中国艺术中长久以来的风景画传统,这和西方的风景画传统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个艺术史问题。我在文章中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对于“自然”的不同理解。在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的《风景进入艺术(Landscape into Art)》中,他探讨了艺术家怎样看风景并进行独立观察。然而,在古代中国传统中,人是风景的一部分,两者不可分割,需当作同一事物的部分进行描绘。在传统中国绘画中,我们经常看到自然被描绘得宽广而无限。中国人更经常使用“山水”一词来称呼“风景画”。

你的文章还谈到在中国“与传统的精神联系”,这种与传统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哪里?

从根本上说,这就像植物的生长,如果我们将西方的森林与中国的森林进行比较,植物的外观和感觉都有所不同。原因很简单,它们享有不同的水、土壤、空气和阳光。因此,世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景。当你登黄山时,绝不会将其风景与阿尔卑斯山比较。尽管它们都是山,它们的精神不同。当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和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人站在一起,你能看出区别。确实,他们有不同的背景、经验和知识。

此次在路易斯·布罗恩基金会的展览为英国公众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发现当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你认为西方仍存在对中国艺术的认识不足吗?

我想,由于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通讯让世界变平。但是差异的存在是绝对的: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的丰富和交流的必要。我们正在策划一系列新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将在世界各地展览。以此告诉公众:“中国当代艺术在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纪元已经到来——这是一个艺术家们理解和运用其自身文化的新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家将完整地、彻底地、有选择地消化他们的视觉艺术史。他们将运用不同的素材并加入自己的艺术创造。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