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洋
提到周松波和他的百得利,对于关注德国三大汽车品牌的车迷们来说这两个名字并不陌生。而百得利艺术俱乐部主席以及日前开幕的“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展览策展人的身份,使其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开始为人所熟知。当一些藏家将艺术品收藏看做投机和炫富的标志时,在周松波看来收藏更像是一场感性与理性的游戏。
周松波
1990年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研究院国民经济专业。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获得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被评为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5年获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2006年获中国十大管理英才。现任北京市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德国周氏王朝控股公司总裁、百得利(中国)融资租赁公司董事长、百得利艺术俱乐部主席等。
商报:据了解,展览“没有红绿灯的城市”所选择的四位艺术家,全部经历过“圆明园”时期。中国当代艺术曾经历过“85新潮”等重要历史时期,您为何选择“圆明园”时期的艺术家体现本次展览的主题?
周松波:“圆明园”时期的艺术家所体现出的精神与“没有红绿灯的城市”有某些契合点。目前,由于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为缓解拥堵汽车牌照开始进行摇号,汽车确实为我们的出行带来很多便利,但拥堵时大家都会想如果道路不堵车、路上没有红绿灯该多好,于是我们利用艺术形式对这一愿望进行展现。同时,“圆明园”时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摇篮,那一时期的艺术家心灵向往自由,内心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正与人们渴望道路畅通的愿望相契合。
商报:在本次展览中,参展作品的题材似乎与“没有红绿灯的城市”的主题之间没有关联性。
周松波:我认为,展览更多地给人一种启发,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希望观众对作品有不同的解读。
商报:策展人作为您的新身份,在策展过程中体现出怎样的思路?
周松波:我会确定哪些问题会引起我的思考,此后针对这一问题选择参展艺术家,通过与艺术家进行沟通找到展览的契合点,将我们的想法传达给公众。
商报:您最初是如何开始关注当代艺术的?
周松波:此前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只有继承才能获得创新,中国的艺术离不开传统的土壤,因此前几年我曾在国外组织了一次国画展,希望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和元素。一直以来,我认为国画是最能代表中国艺术语言的形式,但从展览开幕后反馈的信息上看,外国人接受起中国文化精髓时确实很困难,他们并不清楚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绪。此后,我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同时这种艺术形式非常适合作为东西方对话交流的切入点。
商报:您收藏当代艺术作品,又以百得利艺术俱乐部这种开放模式推广当代艺术。但是,一些藏家以投机为目的运作当代艺术作品,您如何看待藏家的投机行为?
周松波:目前,有很多人参与当代艺术品收藏,但一些确实带有投机心理,他们既没有对当代艺术进行过系统研究,也没有研究过艺术史,只是认为购买一幅作品放置一段时间后卖出会获得很大的利益。同时,一些藏家是为了“面子”而收藏,认为收藏一幅知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可以显示自己的品位和财富,使当代艺术成为一种炫富工具。从目前当代艺术市场的表现来看,我可以理解藏家们的投机和炫富心态,一些藏家并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去了解自己手中的作品,而且所收藏的作品不一定是自己所真正欣赏的,由于过于追逐投机所带来的利润,因此造成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混乱,作品价格与价值脱离得很厉害,许多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并没有被藏家和市场所认同。
同时,对于抱有投机心态的藏家来说,如果只是按照价格进行收藏将带来巨大风险。艺术是需要放入历史中进行检验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近10年的时间里开始蓬勃发展,因此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目前有市场表现力的作品,今后可能并不会被载入史册。
此外,我认为对于收藏艺术品来说,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头脑是感性的,心是理性的,从感性角度看,直观上是否喜欢一幅作品,对自己能否产生冲击力。此后,通过理性判断该幅作品是否能够禁受艺术史的检验,作品是否具有代表性,这样的作品才值得长期持有。
商报:年轻艺术家群体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力军,您如何看待他们的发展?
周松波:我最关注年轻艺术家群体的发展,这批艺术家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与西方艺术家的差距和老一辈艺术家相比要小很多,我希望他们能更快地进入世界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