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西沐:面对昂起的艺术品交易数据我们为何茫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25 18:15:45 | 文章来源: 新浪收藏

文\西沐

近日,有关方面接连公开了两个数据:一个是2010年秋拍数据,一个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数据。其中,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年成交额约58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仅秋拍就达380亿元之多,较之2009年225亿元的成交额又超过150%的增幅,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的增幅和涨势;另据新华社电,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正在召开的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供的专题材料说,北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这些高昂的数字似乎并没有使我们感到激动,相反,更多地使我们产生了的茫然与不安,就像听到了好消息,又无心思来祝福,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收藏界的心态,其实,这恰恰折射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态势及其并不自信的一种生存状态,似乎总是感到“背后的市场隐患”。

记得笔者在编制2009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时,曾分析指出,北京正在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中心,该观点在外省区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而唯独在北京未引起相应注意。现在,闭目想来,可能与文前所叙属同一种状况,不是不注意,而是还没做好正面面对的准备。

当然每一种状态的形成与存在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如果我们要对相关状况进行分析的话,除了说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备受关注,但总的来讲还是一个小众市场,市场的规模比起房地产及其支柱产业来讲,还尚处在“不起眼”的阶段,若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精神的要求,可能永远摆不上相关决策者的案头。简言之,就是很难受到重视。如果这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理由的话,可能更为重要的还是不自信、没底气与不争气。

所谓不自信,概源于认识不清、方向不明、发展无方,但又不愿脚踏实地地扎实推进。于是乎,先是看到一组组高企业的数据将信将疑,不敢高兴,心想:未作相应的工作,怎么一下子落下这么大个成绩。面对一组组数据,可能连最为擅长进行总结工作成绩的各级部门都很难入手来搞出个一二三。殊不知,无论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是兴旺的艺术品资本市场,都是建立在非垄断基础上的,是民间力量积极推动的结果。面对民间的力量的汹涌,而缺乏的是官方的影子,中国艺术品市场自然是很难自信得起来的。因为,始终有一个问题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很重要,那就是没有政策主导的市场,自信缘自何处?在人人都想以国家队及主流而居的时代,民间力量的自信又在哪里?文化的自信又在哪里?在艺术界浮躁与贪大、求洋的时代,千万不可让级别高低与编制的多少,遮住了文化及其精神传递的灵光。

其次,说一说没有底气甚或是底气不足。高企的数字与第一的交易量排位是如何获得的?是我们的艺术创造能力空前繁荣还是当艺术大师辈出,经典之作纷呈,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效率极高?回顾往昔,这些似乎都与目前的中国艺术及其艺术品市场都不搭界,甚或是一种反向的运作的状况,人人顿感落差很大。面对此情此景,不用说别人,就是我们自己也很难面对当下的一些状况与取得的“成就”挂起勾来。我们只能说,强大而又迅猛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支撑起了本高不可攀的数字与排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还可以有一些底气的话,那就是中国高速而又持续发展的经济,以及财富不断积累的藏界对中国艺术及其市场的一种近似宠惯的盛举,而很难是来自当代艺术水准及其艺术能力本身!

再说一下不争气。按道理如此高企的拍卖成绩与列居世界艺术品交易额第一的这把交椅,可谓是风光与自豪,可在圈内,似乎看不到一点这种自豪的景象,而更多地是一种担忧与对风险过快增长的焦虑。这更多地是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市场家底及其存在的状态的判断:无序的市场与缺乏诚信的发展环境。一个充满无序行为,做局横行、虚假交易、假货满天飞的信用环境而又无制度制约的这样一个市场,在资本的冲击下,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杆,除此之外,我们又做了哪些建设性的工作呢?如果用乏新可陈的词语有些过分,但用不够争气来评说似是恰当。这是一个没有建设性力量介入的综合疲劳症的表现,是走向恶性循环的开始。但中国艺术品市场又是幸运的,在大环境及国运的推动下,2010年迎来了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之年。真是不争气的孩子偏偏碰上了好运气。

最后,可能是我们最不该茫然的,那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整合的力量,来不断推动中国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样,如何利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秩序的建立。只有这样,市场的力量才会显得珍贵,而不是站在一己之利的角度上,将市场与艺术、将艺术与文化建设,以及将市场行为与战略目标对立起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更加自信、更加有底气、用更加争气的方式去面对中国甚或是世界艺术品市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