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博彦
798是位于北京东北角的上世纪50年代新建工厂的命名,之所以会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它和举世闻名的艺术区联系在了一起。本世纪初期,借着闲置的厂房和低廉的房租,再加上北京作为首都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一些艺术家纷纷把这里作为自己创作的工作室,随后便有了以798命名的艺术区。名噪一时的圆明园艺术村因为拆迁而成为了历史,相对于远离市区的宋庄,这里显然更具吸引力,随着艺术家的增多,各种展馆、艺术机构靠着灵敏的嗅觉也纷至沓来,798俨然成了艺术的世界。如今的798艺术区游人如织、画廊林立、展览汇聚,在迎来一片繁荣的同时,也被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所诟病,798到底发生了什么?
艺术和商业向来就是一个矛盾的体,一方面是艺术需要迎合商业,艺术家不是神仙,他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而艺术家谋生的手段就是手中的画笔,就是自己的作品。作品要被观众所认知,要能够创作价值,除了自身的创作技艺外,商业的运作也是必不可少。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里,任何的事物都难以逃离市场的掌控,借着商业的运作,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被展出、被收藏、被拍卖,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或者典型标识被用于商品开发和广告宣传,从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家获得了丰厚回报,回报所得又可以更好的投入艺术创作。另一方,艺术又在刻意回避商业,艺术品不是工业时代的复制品,是艺术家个人修养和艺术造诣的物质载体,更多的在体现一种精神性,这一特性就要求艺术家在创作是要有独立的思考,而名利的诱惑使艺术家很难独善其身,没有一个艺术家愿意自己的作品和赤裸裸的金钱放在一起。798正是商业与艺术这一矛盾体的显著体现。
各种展馆和艺术结构的背后是全球化的资本财团,是一种全球化的商业运营模式,没有哪种商业模式是不寻求任何回报的,艺术在它们那里成为赚钱的工具,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也左右了艺术的发展方向。它们的进入严重积压了艺术家的创作空间,那些付不起高额房租或者厌倦商业喧嚣的人只能悄然退出,另寻它地。798是因为艺术家的大量聚集而名声鹊起,但他们迫于无奈而悄然离去时,剩下只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片繁荣,他们完成了经济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当我们走进798,如果看到的只是那鳞次栉比的画廊和层出不穷的展览,798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区了,或许更适合称之为艺术公园或展览中心。
在这种背景798自然会少了几分严肃性,几年前在那还可以经常看到一些严肃性强的系列大展,和圆明园时期的一样,艺术家也在用自己的作品竭力表达着他们对艺术对时代的感悟。在他们眼中798依旧是创作的乐园,如同当初的圆明园艺术村,没有了商业和名利的讨扰,他们只是一群艺术梦想而生的人。商业大潮的席卷让这一切成为过去,在金钱充斥下谁还能两耳不闻的独立作画,当作品从来不曾被商业问津时创作者本人也会感到焦虑,当被画商媒体追着跑的时候又有哪些人能够不为所动。商业让艺术家从798退去,商业也艺术家纯净的头脑乱了方寸。之前可以互相探讨的彼此,被商业隔离开来有了大牌与小众之分,而现在的798不过是他们为商业而展现自己的场合,纵使需要学术,那也是商业使然。
我们不反对商业化,毕竟是商业的繁荣改善和提高了大众的生活,但对于艺术而言,过分的商业化往往会使它偏离了本质的价值。对于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衡量,不光要看商业,看GDP,还要看软实力,看整个社会中人们的文化取向和审美素养,而艺术正是是塑造社会价值观和精神风尚的重要载体。艺术不仅需要商业,更需要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