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张培力:以新媒体为契机推进当代艺术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11 19:46:59 | 文章来源: 《画廊》

一、新媒体专业的筹建

我们最早做这个新媒体是在2001年,当时是筹备阶段,只通过美院建了一个新媒体艺术中心。一开始的时候人不多,也没有本科生教学,一年以后,我们才招研究生。当时是在为后面建这个系做准备,因为在艺术院校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建新媒体的想法。有的已经开始做了,比如央美的数码艺术工作室。但是他那个是在设计学院下面的,不是一个独立的系。我知道在其他学校也有数字媒体,比如南京艺术学院有一个叫尚美。前前后后很多院校都有这样的一种举措,要发展这一新的学科。我们那段时间也一直在考虑未来的这个系往哪个方面走。我们在国内外都做了调研,到后来我感觉在中国,新媒体其实不光是一个新专业的问题。如果它仅仅是新专业的问题,那可能就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而只换里面的内容。在我看来,它不光是一个转换媒介的问题,而是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将它纳入当代艺术的范畴,我们可以来尝试跟当代艺术创作比较吻合的教学方式。这里边涉及到的不仅是设备、软件、技术的问题。所以一开始讨论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甚至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的时候,我们都是确定要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的,也就是培养可以使用新的媒介进行创作的,可以使用新的艺术语言的这样的艺术家,而不是仅仅为了让他们掌握一些软件,会用机器,会编程序。

二、新媒体系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

新媒体系包括两大方面:摄影和电子媒体。电子媒体后来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慢慢的有了机械装置、互动装置、声音等等。我们的课程也在不断地修正、改变,增加新的东西,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做了些调整。按照这样的思路,新媒体跟别的媒体除了媒介上的不同,在整个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也跟传统的几十年沉积下来的习惯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学校在南山路的几个系,几乎每个系都有工作室,新媒体从一开始就没有建工作室,到现在为止已经七年了,还是没有工作室。中国的艺术教育整体上讲跟当代艺术的环境已经非常不合拍了,其中学院的教学结构是个问题。因为学院里系的建构非常僵化,一方面是人事上的分块,另一方面是利益上的分配,这造成学科之间的屏障,让学生过早地被限制在狭窄的领域里,它没有办法做到知识的宽广背景,没有办法接受当下的艺术环境里多种的可能性。首先是有系,系里面有工作室。进了工作室以后,基本上三年、四年的时间你只能得到一种信息。而我看来,这种信息是弊多利少。对于一个对艺术了解还不是特别深的本科生来说,这是非常有害的。

所以我们没有建工作室。美术学院也好,其他学院也一样,现在的学生课程的自主性几乎是没有的,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它安排你画人体你就画人体,画静物就画静物,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画。我在想我们新媒体系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性,选择的机会,选择的空间。我们的做法是,不同的年级打通,不是说一个年级,一个班,上一门课,而是在每个时间段,几门不同的课程同时进行。比如可以开一门摄影,同时开一门网络,开一门声音,开一门动力装置,根据学生的人数,基本上每一门课程保持15个学生左右。学生可以选择他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我规定他只能上哪个。另外,我们每个学期的课程里边,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是邀请外地的甚至是国外的活跃的艺术家来讲授。我们开设了一门课程叫《自由创作》,就是让现在在当代艺术的领域里最活跃的艺术家来带他们创作。学生在这个课程里没有具体的媒介限制,他们可以把从不同课程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可以在创作里面寻找他的需求和方向。还有,我们几乎在所有课程里面没有单纯的软件传授,所有的课程都是最后要围绕一个创作和方案展开。比如你学三维动画,你学Maya。Maya这个软件很难,我们会要求你掌握一定的软件以后,开始考虑最后的作品方案。所有课程最后的结果不是一个简单的作业。我们不会用电脑和机器去重复架上绘画的工作,而是让学生面对媒介去考虑他的创作问题。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以创作带动教学。因为只有创作,学生才会知道他的需求,知道他的问题,才可以跟社会的创作接轨。我想一个学生最后走出这个学校而不能创作,教学是没有意义的。你会多少软件,多少技术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种软件的掌握在职业技校就能得到。你不用到中国美院来学习。我们这里有很多艺术家,包括一些国外的艺术家,这些资源不光是让你掌握技术的,它包含着这些艺术家对当下艺术问题的态度。从这个里面,学生可以学到媒介以外的东西。这个才是真正的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做的准备。

三、新媒体专业的范围设定

对于新媒体专业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设定,那我们便无法开展教学。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界定是传统媒材之外的媒介创作,当然还会涉及一些比较边缘的领域。不过这个范围也不是那么的绝对。我们课程里头有一个《实验戏剧》,它不是直接的跟新媒体有关。我们还有一个课程叫《肢体语言》。重要的是,即便是相同的媒介,我们也有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我们上纪录片课,不会找电影学院的老师来上,我们找吴文光上。就是出于对媒介的认识,有一个批判性的态度。在很多人眼里,媒介的概念都过于稳定和崇高。这点需要警惕。比如电影学院,在他们的概念里,电影语言如镜头、灯光、声音、画面等等这些东西是最重要的。但这些对我们来说既重要又不重要。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要知道你想要说什么,才知道你要什么样的语言。没有任何语言是绝对的。只有恰当的语言才是好的,有力量的。你可以用最简单、最低劣的技术来做艺术,也可以用最精密、最高端的技术来做。新媒体艺术绝对不是追求技术的高端那么简单,我们很反对技术先行。

四、新媒体教学遇到的教育体制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入学考试评价标准的问题。研究生考试我们可以自己出题,但是本科入学考试我们系无法单独出题。生源是第一个问题,你把一大批对媒体其实不了解也没多大兴趣的人收进来,这些孩子很痛苦。而整个学校一年级又都是在基础部。这个基础部不是由我们控制的。基础部与我们教学方向有非常大的矛盾。在当代艺术里面,在新媒体艺术里面,所谓的基础是什么?我们不是不要基础。如果是一个导演,对电影本身的了解,对媒介的认识,或者在接触媒介过程当中的感受,这个就是他的基础,而不是我们所谓的素描、色彩,特别是我们一直沿用的石膏人像的绘画。一个素描画得好的人不见得就是会创作的人。这种情况已经是个事实,我们不能无视它。在西方的院校里面,学生不画这些素描,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比我们强得多。所以,其实我们本科的整整一年都是被浪费的。我认为学生最关键的基础是关于视觉元素的认识,怎么去看一张照片,怎么去看一部电影,怎么去听声音。你要知道它的历史、媒介、艺术家。你要动手自己去做,自己去感受。这个才是基础。你有了这些认识和知识,你自己有创作的欲望,在这种欲望当中会有对新知识的需求,这个时候掌握软件就是主动的。西方在这个方面采取的做法是让学生面对问题。我们是定餐,老师帮你想好了,你这么做是没有问题的。恰恰是有问题。我们这样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好像很繁荣,但是你看到那么多艺术家,那么多作品,会发现整体上是很单一的。问题在哪里?艺术教育!我们这代人几乎受的都是同一背景的艺术教育。整个艺术环境改变了很多,但艺术教育的环境没有改变。

五、目前新媒体及当代艺术教学的误区

我在网上看到央美的实验艺术系的毕业展,联系到我们这边的总体艺术工作室,我就觉得这里头有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以当代艺术教育为名的新的保守主义倾向。当代艺术教育最本质的还是应该关注人。教师自己可能是优秀的,有风格的,但如果你把学生教育成自己那样,对学生是有害的。在我看来这是新瓶装旧酒。我们系从一开始就特别小心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当一个学生对艺术不是特别了解的时候,他无法建立一种自己的信念。这个时候老师把所有东西强制性地以教学的方式灌输给他,那是对他个人的一种伤害。如果学生主动选择,主动跟随,肯定是有意义的。如果形成一个流派,学生在一个开放、多元、自由的环境中决定用某一种方式去表达,而这种方式跟你形成一种契合,那很好。这个流派出来也是真正有力量的。但现在的教学太功利,告诉学生怎么可以迅速的成功。一种方式在张三的身上有效,不见得在李四身上有效。最后的出效果不是学生的效果,而是你自己的效果,学生已经被淹没掉了。这么庞大的团队成全了一个人的工作,而教学恰恰是不能这样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