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远
今天在网上看了光明日报《文化走出去需强化质量评估》一文。虽然该文没有细说问题的实质,但是问题的提出已切中时弊,而且写得很中肯。于是,笔者也认真地深感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正如文章所述,目前,由于国家大量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个宏大设想,正获得千载难逢的良机。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精品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国家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强烈的时代诉求,彰显了一个大国的文化自信和感召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历程,在经济上的发展已令世界瞩目,但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却不能与经济状况相匹配是一直以来的遗憾。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文化之林——精神缺失而无法赢得自信、自尊和自强的关键所在。
这一举措的出台,无疑是一件令几代人为之欢庆之事。然而,笔者不无为之担忧的是,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是一项重要的国策,但是,我们拿什么去彰显,其内容到底应该是什么,是否就是一如既往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是如今深受西方影响的当代文化艺术?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如何确定——是什么能够代表国家文化的品牌?这一品牌的内容质量应如何去评判以及评判的最终权利是掌握在谁的手中?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看到相关解答文章,也许是因为问题太敏感的原因吧。
这一问题的结果并非仅仅是动用多少国家财政资金、人力、物力多少的问题,而是这一宏大设想的结果是否能真正实现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个与文化行业有关的从业者,希望以应有的职业视角来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的内容,我以为不应仅仅局限在一贯宣扬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上,而是如何更多地去展现中国文化在当代文化精神面貌上所具有的纷繁多样的时代特性与积极的文化发展现状上。面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我们吃老本到现在,我们也骄傲到现在。但是,我们的文明是否延续与发展了,我们今天的作用是什么?是仅仅为了躺在五千年文明上,死守着五千年文明而活着?我想,时代的意义也不允许我们固守在传统文化里,重要的是如何在继承的过程中去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去弘扬我们今天所创造的文化精神与时代召唤。
于此,我认为评判中国文化的质量,并以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去感染世界又如何彰显一个大国今天的文化精神与自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关键,显然落到了是谁——去评判中国文化的质量、去把这个质量关?
正常的情况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质量把关人以及最终定夺权毋庸置疑的落在中国的某些文化官员手中或是常规的那些官方体制下的所谓文化名人手中。值得质疑的是,这些人的素养是否具有认识这个时代的能力。
从文化艺术领域以及中国的现行体制而言,代表中国文化的评判权没有意外的话当属掌控在官方,或其下的一些所属文化机构。而这些文化机构的文化官员与艺术领导们的艺术素养也大都沿袭所谓传统经典的老路,对于当代艺术的鉴赏能力笔者实在不敢恭维他们,我们可以从历年来的国家重大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质量的展现就可知他们的艺术评判水准了;当然,中国当代艺术的民间势力在中国改革开发格局的影响下也得到了官方的宽容、默许后,其活力也逐渐显现出另一标准的可能性(但大多延续西学东渐的道路)。至于民间的对文化艺术发展,在佯装自由、独立个性的招牌下(当然也是江湖佼佼者),因为中国制度的缘由而随时都有可能被招入麾下成为附庸的替代品(中国当代艺术艺术研究院成立也证明这一事实可能)。显然民间的力量还不足以取代这种权利,但也不是没有可能被选为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品。
是什么监督机构或是什么人又是如何评判中国文化的品质,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专业难题,其结果也直接影响代表中国文化的取向问题。
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但可以仅从中国当代艺术的角度,将一些文化现状粗略表述一下,以作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其发展历程不能不说谓之凄凉。几乎近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冷遇的状况而使得其发展的艰难事实,以至于今人谈到中国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就是保守势力的残余。确实在官方文化体制下的机构涌动着一批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但是,大多只是继承而无创新可言。可说的是,中国当代在民间仍然活跃着一些稀有的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发展的探索者,然其势力与权利却微不足道。而现状告诉我们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倾向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可以说,犹如被挤压得几乎像上不了台面的中国烙饼,其发展的困境也沦落为沿袭古人进行拓展的同时,当为修身养性、自娱自乐的尴尬境遇。
曾经在国外(不同国家)过了相同的两个中国年。相同之处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一套,张灯结彩,鞭炮锣鼓,中国京剧,书法表演,猪八戒背媳妇如此等等。可谓热闹非凡的同时,无不显示中国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时代。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
当代艺术这个词至今依然是个较时髦的概念。“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以往的“现代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从物理上与精神上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与意识。值得探讨的是这个时代特征的主流意识又是什么?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特征的两个主流意识
一,官方体制下的当代主流意识
官方体制的艺术形制,主要来自于所属文化部门下的会、团、院等机构。意识的历史脉络是来自于新中国初期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全盘接受的结果。在此历史境况下诞生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化特性的艺术家。这批艺术家的审美意趣由于历史的局限也大都遵循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这里所述并无褒贬之意,只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使得艺术的发展并无百花齐放的客观事实。从历史角度来看俄罗斯的艺术也并非只有现实主义流派,由于政治原因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写实艺术风格在当时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推广,甚至当时的国画也开始强调解剖、透视、明暗原理,这在我们的中小学校的美术教材上也能反映出这一现状,这必然造成国人的美术素养不无单一的结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是造成以后经济发展状况好转了但国人的艺术鉴赏能力跟不上当代艺术纷繁多样的艺术变化,而只能依靠以名利的多寡来取决艺术价值标准的一个必然选择的结果。诚然,名人也不是天生就是名人,他们也是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得到社会尊崇由无名才变为有名,而成名的关键也是其在一定历史阶段所作出令人值得赞赏的卓越成绩使然。所以,名利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过去已有的辉煌而并非代表之后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与时俱进或永远是时代的大师并终身是业内裁判。因此,固有的观念若没有科学的发展观去指引,或没有进一步知识的更新积累,那么,对事物的认识是永远停留在静止的状态。如今,在官方体制下的文化艺术部门的那些美术领导们也大都继承了第一代现实主义艺术家的风貌,其艺术的趣味与鉴赏爱好也仅囿于现实主义。所以,中国当代文化的输出的内容,估计最终的评判权会是落入他们手中,当然,趣味也可能仅局限在他们的能力范围。那么,其结果也可想而知了。在这里,我同样没有贬低他们之意,只是说如此那般,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质量将会太单一,或许在艺术形态上未免太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二,民间社群下的当代主流意识
民间社群的艺术形制没有官方体制下的主流会、团、院来得那么清楚。通常以结帮拉派的不确定江湖形态出现。据评论家的共识所述,85年是个艺术具体的关键分水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到了1985年间,艺术领域才开始觉悟,如今看来“艺术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是一句值得怀疑的口号了。回顾那个年代至今,中国当代艺术的民间历程确实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因为除了主流之外没有其它的出路。另其艰难之处主要是在诸侯纷争、会道门不断涌现的同时,也打破了既有的过去的单一观念(官方主流意识),发挥出了疑似自由的个性。从所谓85潮流开始,中国当代艺术走的就是一条西方艺术史的道路。从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装置艺术、波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影像艺术等等一路走来也一路既往的西学东渐。由于大量所谓珍贵的西方艺术画册的购进以及不断在中国举行的西方艺术大师的展览,这一切犹如被损坏的水龙头向着我们的灵魂不断地冲洗。在此强烈地沐浴下,中国当代民间的艺术发展也确实使官方的主流文化势力被冲的活力殆尽,起码如今社会时髦人士都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丑陋加光头。可以总结的是当代民间艺术形态发展是无序地沿袭着西方的历史步伐。至于有些人所言,我们是用西方的方法来表现我们的当下,关于此类问题,我已有相关文章予以回应(参阅)。不管民间当代艺术的发展相比官方主流文化意识的如何活跃,但其中的乱象尤以名利为主。可以看一看当代艺术拍卖天价的泡沫破灭,无不显示那些民间当代艺术宠儿与趋利资本合谋在活跃着。其中的企图确实抓住了时代的神经(经济利益),艺术家期望以经济的手段来获得社会地位的尊崇,资本的趋利幻想也是其本来属性。这些显而易见的合谋与归宿,如今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回望当代民间艺术的代表,在人们的印象中产生的结果是什么?是西方的艺术形态加以丑化的中国人的形象?这就是中国民间当代艺术的代表?这些是否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自信?大国的崛起?
艺术的发展似乎无法离开后觉于我们的意识形态。在艺术历史的发展演进中,艺术被不断拓展其界域的同时,或许艺术正悄悄地沦为了婢女。
关于艺术上的物理意义,本文不加以过多的阐述。然而,可以表述一下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语言风格上、视觉形态上,空间材质上,新媒介的运用上,如何通过回避历史的视觉经验去发掘陌生视觉后的意义等等关于物理现象后的诸多当代意义来加以阐释中国文化独立概念的时代性。这些问题是我认为重要的艺术问题,也是值得去做的、、、
有那么一些人,当然其中也包括我,始终没有把名和利作为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我想,这也是一个专业素养所造成的。不管是官方主流意识的、还是民间当代宠儿,如果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形象代表输出,或者代表大国的自信,我以为,以上的文化现状是不能不在考虑范围之列。
非常坚决地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宏大计划。但是,如果确立文化产品的评估标准,建立文化产品输出的监督机制,不加以全面考虑问题的话,那么所谓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化品牌的诞生,恐怕又是一个历史梦想。
2010-9-9 上海
参阅:
《文化走出去需强化质量评估》http://www.gmw.cn/view/2010-09/08/content_1241080.htm
《文化自信的沦落》http://blog.china.com.cn/yuanwang/art/4549288.html
《关于命名》http://blog.china.com.cn/yuanwang/art/4480045.html
《在灵魂被绑架下的讨论》http://blog.china.com.cn/yuanwang/art/4462226.html
《受伤的批评家》http://blog.china.com.cn/yuanwang/art/4441324.html
《为何要建立我们的文化表述概念》http://blog.china.com.cn/yuanwang/art/4406914.html
《谈艺术不要牵扯到财富》http://blog.china.com.cn/yuanwang/art/444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