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为历史书写艺术简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2 17:30:12 | 文章来源: 查常平的博客

文/查常平

艺术家的简历与艺术作品的简历,是为了把人引向对于作品本身的关注。

如果一位艺术家不认真撰写自己的学术简历,我们又怎能相信他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会有踏踏实实的态度?

这样的问题,来自于学术界的普遍要求:

“如果一位学者连注释都没有认真标明,我们怎能相信他会认真从事学术研究?”

2004年5月,清华大学王晓朝教授在我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提出了这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其背景如下:在同一篇论文引文注释中,我使用了专著(仅仅一处)与论文写作两种不同的注释方式,如“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4-75页。”以及“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9.”其次,论文的英文注释,我是在中文输入状态下完成的,如“See Martin Heidegger.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Logic, tran.by Michael Hei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p.1.”完全背离一般以英文状态输入的原则,即“See Martin Heidegger.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Logic, tran.by Michael Hei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p.1.”我羞于为此做出任何辩护,只能答应将来改正。学者不能死顾自己的面子,但学术需要面子,有自己的规范。

艺术家的简历,乃是他本人的面子。当然,一个艺术家可以在生活中不修边幅,但在他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在同艺术界的其他同仁交往的时候,他不能报以这样的态度。人庸庸碌碌的命运源于无所事事的习惯,无所事事的习惯源于一暴十寒的行动,一暴十寒的行动源于马马虎虎的性格,马马虎虎的性格源于恍恍忽忽的品质,恍恍忽忽的品质源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一知半解的知识源于一叶蔽目的意识,一叶蔽目的意识源于模模糊糊的思想,模模糊糊的思想根植于浑浑噩噩的信念,浑浑噩噩的信念根植于一塌糊涂的信仰。这样,他收获的人生果实就只能是一败涂地。不,飘泊不定就是他的人生,犹疑徘徊将是他的命运,逃避责任成为他的肖像。

任何人遇到这样的人,除了灾难还是一声长叹的感慨。

相反,艺术家若在简历之类小事上忠心,他才有可能在将来成就大事。

在刚出版的《景观:世纪与天堂——2005成都双年展文献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中,我们发现一位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这样写作他的简历:“X953年生于成都,大专学历,在成都工作和生活 1972年1974年四川美术学院创造班学习。1986年开始雕塑创作活动”。根据这个简历,或许,他本来就是第一次参加艺术展览的人,观众首先会联想到这是一位“新人特别展”的艺术家;或许是由于他已经具有家喻户晓的名声,所以,不需要向观众介绍他参与的任何艺术个展与群展。如果是前者,简历的不规范也无可后非,何况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未受过现代的正规艺术教育;如果是后者,艺术家本人未免太不合时宜了,太不理解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时代,一切首先都需要广告效应,尽管他用不锈钢丝做的自行车造型作品的确是双年展的一个亮点。与此相比,“新人特别展”中的青年艺术家,都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出生的在校学生,他们虽然竭力列出自己参加的展览,但由于艺术阅历不深,实在没有多少文字可写。于是,除了出生年、出生地、民族、教育(区别于学历)、作品发表、参展、获奖、收藏等元素外,有的甚至加上自己的“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作与居住地址”。由于不是所有新人都给出了“国籍”,所以,可以断言这不是策展人的统一要求;或许基于对“成都双年展”的一种国际性的期待,他们才这样做。至于把居住地写成“杭州市”或某个美术学院,这对于渴望交流的新一代毫无用处。另外,其中不少受过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将学历混淆于学位,把学历写成“学士、硕士”。按照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学历一般指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指“学士、硕士、博士”。当然,教育界把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分开颁布,还是90年代的事情。不过,双年展的“新人”们,正好是接受这样教育的一代。在简历中,学历属于“教育”项。

其次,参展需要分“个展”、“联展(群展)”。“个展”相当于一个学者出版了一部专著,“联展(群展)”只是一个学者在论文集当中发表了一篇论文,所以在联展中需要列出某件作品参加什么展览。任何单篇论文的作者,都无权以自己的论文题目取代整部著作的名称,否则将被认为是冒名使用他人学术成果,更为严重者其人格的诚实会受到质疑。

一份完整的艺术家的简历(CURRICULUM VITAE),应当包括如下事项:

1、 个人资料(PERSONAL DETAILS——包括姓名、出生年、出生地、邮址、电话、传真、Email)。在现代交往社会,艺术家书写自己简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流。

2、 教育(EDUCATION——包括从高中开始的起始学年、学校名、专业、学历、学位)。现代知识社会人们用来评价他人的一个重要元素。

3、 工作简历(ACADEMIC CAREER——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年限)。批评家据此了解艺术家的创作与工作的关系。一般而言,一个人从完成大学教育到成为职业艺术家,还有相当的时间距离。其间艺术家从事的职业,或多或少应当与艺术有关系。

4、 个展(SOLO EXHIBITIONS)、联展(GROUP EXHIBITIONS)、获奖(AWARDS)。三者需要依次列出年度(从现在往过去回溯,使他人了解最新的艺术活动及社会认同情况)、作品名称(媒介、尺寸、创作年代)、展览(奖)名称、展出(获奖)地:展览机构名。艺术家没有个展、联展的经验,相当于学者不参加学术会议、不出版专著、不发表论文。总之,这意味着没有学术成果。

5、 出版(细分为“主要出版物”【MAIN PUBLICATIONS】与“个人图录”【PERSONAL CATALOGUES】),注明发表的作品名称(媒介、尺寸、创作年代)、相应的著作权人(作者、编者)、出版物名(或出版期刊名、期号)、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第X-Y页。

6、 收藏(WORKS IN COLLECTIONS)。为了给研究者给出作品的真实去向,需要注明作品名称(媒介、尺寸、创作年代)、收藏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或私人收藏者。而且,收藏将会帮助艺术家传播名声,所以,年轻的艺术家,即使以低档的价位出售作品,都强如自己租房存放它们。如果一位艺术家身边作品太多,要么因为他太弊帚自尊,要么因为他太生不逢时,要么因为其作品太微不足道。

7、 评论(REVIEWS),艺术家还可以提供批评家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发表的文章名称、相应的著作权人(作者、编者)、出版物名(或出版期刊名、期号)、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第X-Y页。

8、 艺术杂记(ARTISTIC NOTES,有时对于个别人而言是“学术论文”),注明文章名称、相应的著作权人(作者、编者)、出版物名(或出版期刊名、期号)、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第X-Y页。第5、6、7、8项,都应当以从过去到现在的年度时间为序。

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内容,但无论怎样,第一项的“个人资料”、第四项中的“个展、联展”经历不能省略,除非他诚心不愿让人理解自己的艺术,除非他渴望超脱名利。不过,真正超脱名利的人,和艺术界没有关系。

这样一份简历,只是为策展人、批评家、研究者、经纪人、收藏家、编辑、出版家提供了一个了解艺术家的机会。它在根本上不能代替艺术作品的简历。策展人、批评家在策划展览、评论作品、学术研究、传播发表的时候,需要知道每件作品的标题、作者、媒介、尺寸、创作年代、展览地点或收藏机构、摄影者、文字说明之类元素。标题是作者对自己作品最初的理解,作者意味着作品的创造主体,媒介让人联想到作品的材料,尺寸决定它的视觉效果,创作年代给出它诞生的时代精神背景,展览地点或收藏机构指明它的归属为研究者提供路标,摄影者代表记录作品的质量,文字说明表明艺术家的文化立场或艺术观念。目前,作品的记录方式一般采用:CD-ROM刻录,或ForMac&PC混合刻录。光盘,付上和其中图像文件名称对应的目录、单个文件名称及和作品一致对应的、注明上述元素的纯文本电子版与WORD文档打印稿一份。作为艺术家随时连续准备的材料,这些将成为一切艺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资料。

艺术家的图录和艺术专业报刊杂志,其文献价值体现在刊载作品的时候都应当提供这些元素,像1979年的第五届、1989年的第七届全国美展目录不记创作年代的做法,乃是编辑对艺术史不负责任。任何人如果对艺术史不负责,历史也会最终淘汰他们。何况,对于1000年后的艺术史研究者而言,这两届全国美展作品的创作年代是何等重要。

艺术家在为历史书写自己简历的同时,更需要以作品的方式把自己书写到历史中。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