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构筑思想的高度

时间:2010-08-16 16:15:35 | 来源:孙振华的博客

资讯>声音>

文/孙振华

黑格尔把建筑称作象征型艺术,在他看来,建筑的物质材料压倒了精神,占据着支配地位,“建筑的特征在于内在的心灵还是与它的外在形式相对立的”;比较起来,雕塑是古典艺术,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绘画、音乐和诗则是浪漫艺术,在这个领域,精神超溢物质,“重点是摆在主观方面的”。

黑格尔的观点换成建筑学的表述,可以理解为,建筑是一门受限制性的艺术,它首先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要,它在空间方式和物质材料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浪漫艺术那样,成为一种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抒发思想和情感的手段。

从理念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建筑,尽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明建筑艺术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可以脱离离开思想而存在。恰恰相反,建筑正因为它要“带着镣铐跳舞”,所以对一个真正的建筑师而言,这是一个高难度地挑战:在给定的条件下创造,在限制中寻找自由,在物质的材料中呈现精神……这些对一个真正决心建筑艺术的人来说,是一种既艰难又充满了魅力的工作。

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我有幸了解到了孟建明先生近些年来的工作,他所主持的孟建明建筑工作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性建筑的创作,这些工作的成果以《失重》为题,由中国建筑出版社结集出版,其主要内容还在北京798艺术区进行过展示。孟建明及其工作团队所做的工作,其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建筑界本身,它对中国的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都是富于启示性的。具有理想性,或者说散发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气息,是我对孟建明包括他的建筑主张在内的建筑实践所产生的第一印象。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真正进入到了一个世俗的社会,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济真正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中心。

换句话说,在1990年代,政治的中国走向了经济的中国,1980年代的群体性、精神性、理想性开始被1990年代的个体性、世俗性、商业性所取代。在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的市场化过程出现了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抄袭模仿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影响到了建筑界学术品质和行业形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想和一个建筑师的精神担当变得尤为重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建筑界尽管迎来了百年难遇好时机,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建筑师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去一味地迎合市场。

在我和孟建明有限的接触中,发现他一直注重建筑的学术性,强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在《失重》一书中所收录的作品,都是没有实现的方案。当我看到其中有耗费了大量心血的作品属于“没有业主”的纯实验性作品时,为他的这种精神而感动。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理想何为?建筑何为?孟建明以他个人的实践,向我们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研究性是孟建明建筑实践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所谓研究性是从问题意识出发,从知识立场、文化传统出发,发现、研究、解决当代建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筑策略和解决方案。

不研究问题,在目前中国建筑市场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一个建筑师也完全可以过得很好。在国外,一个建筑师一辈子也许都碰不到几次能够实现自己作品的机会。但在中国,一个相对成熟的建筑师每年都有忙不完的任务,只要愿意,他可以每天都可以有参加投标的机会,他总是可以拿回来各种各样的委托。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一个从不做研究的建筑师完全可以有他很好的市场。

然而,研究决定思想的高度。真正优秀的建筑师是用空间而不是文字来表达他的思想的,而建筑师思想的高度是通过研究来构筑的。在《失重》一书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建筑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范例。例如“‘相对论’——埃舍尔的矛盾空间”、“‘大引力源’——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当代视觉艺术中心”,就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一个建筑师思考和研究 问题的方法和深度。

因为研究,决定了一个建筑师必须时时保持学习和思考的状态,他不能停滞,不能僵化,他必须保持好奇心,必须不断吸取人文的、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因为建筑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源头活水,就将失去自己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原创性,是我感觉到孟建明建筑实践的第三个特点,由于对原创的强调,他的建筑创作一直保持着张力,使他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寻找新的可能性。

一个优秀的创造者一辈子都在和平庸作斗争,而中庸平和、左右逢源恰好是平庸的通行证。一个建筑师的风格应该是在原创中形成的,抄袭和模仿,永远没有自己。原创的过程也许会稍显得“极端”和“偏激”,但是这种“深刻的片面”恰好可能是突破常规和思维定势的开始。

建筑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种遗憾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建筑庞大的物质体积,和它永久性的要求,一旦建成就很难更改,这就要求建筑师有很强的预见性,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建筑设计总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它总是会给建筑留下各种遗憾;其二,由于一个建筑物的实现,远远不是一个建筑师所决定的,它总是业主、公众等各方博弈的结果,所以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的设计是否能被采用,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实验建筑和实验艺术不一样,实验艺术相对的低成本,使它可以由艺术家个人来决定是否实现,而实验建筑则很难有这样的可能,这是建筑的遗憾之二。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并不因为这个门类所存在的“遗憾”而放弃对原创的追求。尽管人们都知道,在所谓评审中,被入选的建筑,常常并不是最优秀的建筑方案;能够入选的,往往是那些相对平稳,不去挑战评委底线的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建筑师是否能坚持原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欣赏孟建民的态度。他一直呼吁建筑的原创性,同时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作品践行原创的主张。在《失重》一书中,这些方案尽管没有得以实施,但是它体现了一个建筑师原创的思想,这种精神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建筑通常被人称作盖房子,但是我认为,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建筑设计不应该像是盖房子,用一砖一瓦把一个房子拼凑起来;一个有原创性的建筑设计应该是生长着的大树,它是有机生长出来的,它起于一个原点,然后慢慢生长,壮大,成为一颗有生命的大树。孟建民的“深圳当代艺术馆”,是从多元和裂变作为思想的起点,慢慢让它生长出来的;他的“中国科技馆”则是从对宇宙天体的运行秩序的想象作为起点开始生长的;这种自然生长性的设计,符合思想的节奏,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原创的,而不可能是拼凑的。

艺术性,是我对孟建民建筑实践的第四个突出印象。

我见过许多酷爱艺术的建筑师,发现许多建筑师都曾经有过一个艺术家的梦。艺术的梦在孟建民的建筑设计中,显得格外清晰。对于《失重》收录中的建筑作品,我几乎都是当作艺术品来看的。在这些建筑作品中,尽管也要受到建筑本身的限制,但他将对艺术表现的可能尽量放大。

这或许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他对艺术的热爱,日后成为他在从事建筑设计时,其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的根源。

具体说来,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性,体现在它的想象力,它的情感性,它的亲和力,它的体验性,它对身体感受的尊重等等。在《失重》中,他的“当代视觉艺术中心”,是一个纯视觉研究的作品,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参加当代艺术展;他的“红树林地质博物馆”则具有非常强的构成感,使用的完全是雕塑的语言,它的动机则来自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

由于我在建筑知识方面的局限以及对孟建民了解的有限,以上这些议论不知是否合适?总体而言,我想说的是,在当今许多城市的决策者和建筑师仍然迷恋在城市空间进行宏大叙事的铺陈,仍然希望通过建筑外表的高、大、炫来体现意志和权力的时候,我认为有一类建筑师没有走这条路线,例如像孟建民这样的建筑师。

在我看来,建筑的高度并不代表思想的高度,在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在一个思想贫乏、物欲横流的时代,思想高度的营造,需要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主义,它的研究态度,它的创造精神,它的艺术品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