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民营美术馆“成长的烦恼”:造血机制亟待建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06 09:37:30 | 文章来源: 文汇报

虎丘路上一栋上世纪30年代的博物馆旧址改造成了上海外滩美术馆,这座定位于当代艺术的民营美术馆昨天开放,首展是《蔡国强:农民达芬奇》;4月18日,淮海西路570号红坊艺术园区诞生了国内首家夜间开放的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它也是内地第一家由金融机构发起主办的艺术展馆;4月上旬,由地产商出资建造、位于建国中路1号的上海壹号美术馆迎来两周岁生日……

“中国美术教育、欣赏体系缺乏‘物证’。”这是美术界始终存在的一种声音。据统计,700万人口的瑞士有600座美术馆;而中国的美术馆数量却只有200来家,仅为瑞士的三分之一。民营美术馆的兴起,无疑是对公立美术馆的有益补充,但民营美术馆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烦恼,也越来越为业内人士所关注。

不少展馆难以为继

本土民营资本在四处游荡,海外艺术基金在汹涌建仓,艺术市场在泡沫的警告声中持续走高,一批早年间的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开始抢占自己的阵地和展览平台。有人这样高度概括近年来中国民营美术馆大量涌现的基本背景。来自市文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共有33家美术馆,其中民营美术馆14家,占40%。

“建美术馆容易,养美术馆难。”对此,不少业内人士深有体会。美术馆是个“烧钱”的地方,收藏、办展、研究、教育四大功能,资金得不到保障寸步难行。与公立美术馆有固定的官方拨款不同,民营美术馆从一出生就注定它的发展壮大与其母公司的经营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母公司经营状况好,美术馆的功能就发挥正常;母公司经营失误,它极有可能面临“断奶”。因母公司资金断裂而导致民营美术馆难以为继甚至“打烊”的事例屡屡发生。以最早建成的炎黄艺术馆为例,黄胄为该艺术馆的建立可谓殚精竭虑。他不仅捐献出自己收藏的古代书画文物200余件和代表作、速写作品1000余件,还亲自赴香港向李嘉诚、邵逸夫等企业家和慈善家“化缘”。为维持艺术馆的正常运营,他一度卖了心爱的《听琴图》、《育羔图》等作品。即便如此,在随后的经营中,炎黄艺术馆还是屡屡遇到资金难题,直到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以捐助1亿元的形式入主运营才改变了这种状况。由成都地产商投资的上河美术馆于1998年10月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以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国前卫艺术的当代美术馆。该馆收藏了中国自“八五新潮”以来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其中近三分之一的艺术家在上世纪90年代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之类的国际艺术展。2001年,因出资方资金链断裂,上河美术馆宣告停馆……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等在第一波建设浪潮中诞生的民营美术馆,也运营不到两年就纷纷倒闭。

造血机制亟待建立

几乎所有民营美术馆在创办初期都有过成为一流美术馆的抱负。但是不难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失去耐心,美术馆陷入长久的平庸。客观地说,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创建的数十家民营美术馆中,运营良好、符合美术馆标准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有人对目前民营美术馆的投资方做了统计,95%的民营美术馆背后有地产商的影子。因为兴建美术馆,可以让社区文化档次提高,楼盘价值也随之上升,几乎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这被称为“变相回报”。更极端的个案是“跑马圈地”。收藏家郭庆祥向记者透露,有的人打着民营美术馆的旗号征地,实际上只拿其中的十分之一建美术馆,剩下的用于商业开发。另一种最常见情况是卖画,打着办美术馆的幌子干画廊的活计——卖画赚钱。目前,许多民营美术馆并没有完全杜绝卖画,只是不把卖画作为主业而已。

“没有稳固的内部造血机制,在资本的制约下,民营美术馆想要保持学术性、独立性,那是空想。”有位艺术评论家的观点一针见血。在这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是很务实的选择。比如,个人和企业向艺术机构、艺术项目进行捐赠或赞助可以享受免税待遇,是许多国家为博物馆、美术馆所提供的造血机制。在这些国家,企业家如果将财产留给后代,必须支付超过50%的税,而支持公共艺术事业是可以免税或减税的,所以会有大量资金流入艺术品领域。

海外艺术生态中的基金会制度也是民营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只要注册为非盈利的社会文化机构包括私人美术馆、艺术家组织、博物馆和另类艺术空间,便有资格申请各类政府和非政府基金。这既为美术馆争取到多种资金来源,也避免了资本对艺术和文化项目的直接干预。

本报记者 李婷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