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展美人演”是由搜狐文化频道主办的一个专门由女学生模特打造的、为所有网友推荐京城各大画廊艺术展的栏目。活动从推出至今,已经成功制作了三期节目。三期节目中,搜狐“精选”出来的“美女”引领着镜头带着网友们进入798的艺术空间,参观精彩独特的展览,听著名策展人讲解作品的含义,亲身感受当代艺术的魅力。
东方视觉在今年一月策划了“画廊小姐”的海选活动,活动推出后就遭到艺术评论界的“板砖”,甚至有评论家认为“画廊小姐”的评选是当代艺术转向低俗的开始。和“画廊小姐”选拔一样,“艺展美人眼”节目一经推出就吸引了艺术圈内圈外众多关注的眼睛,网友们质疑“美女”的专业性——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三的女生——对当代艺术有多了解?这次活动又是媒体,艺术机构对当代艺术的集体炒作?
面对众多的质疑,记者采访了“艺展美人演”活动的主办方搜狐文化频道策划人李劳先生,“美女”曹然,798尤伦斯艺术中心推广部李沐颐总监,以及参与活动并为“美女”讲解的知名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高士明教授。
“美女就是噱头”?
“艺展美人演”第一期的“美女”曹然来自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今年大三的她在此次活动前对当代艺术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同学推荐我去这次活动。我不是学艺术的,以前对当代艺术也没什么了解。”曹然说。
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出身的“美女”是否有能力有资格去引导大家参观艺术展。面对质疑的声音,“艺展美人演”的策划人,搜狐文化频道李劳认为,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为大众服务,希望将艺术这个相对窄众的文艺方式推介给大众,让普通民众接近当代艺术。“美女和艺术的美一样,都是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官享受。用这种轻松简单的形式让不懂当代艺术的网友对她产生兴趣。这些观众也许对当代艺术知之甚少,他们就像小学生,如果你太专业可能会把他们吓跑。”
“如果我们推的是美女,那我们就是拿艺术作秀,如果我们推的是艺术,那美女就是噱头。商业成分的评判要看我们活动的推介内容。”李劳说。而这个“噱头”无疑是成功的,足够吸引眼球。“相对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文章和照片,网页通过不同的媒体介质,从视频,照片,文字这三种形态,从不同角度的让观众对接受,了解艺术展。在一般情况下,网民浏览一个网页,停留的时间大概是1-2分钟,而在我们这次活动的网页上,网友们平均停留时间是10分钟,而且在两天之内达到10万人。这个数字是可观的。”
对策划这样一个活动是否能保持当代艺术自身的专业性,颇值得商榷。而让更多人了解当代艺术这样的“公共美术启蒙”活动——这个本该是学校美育内容的项目——在善于捕捉大众心理的媒体面前成为具有“作秀”嫌疑的商业宣传行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除了“美女”的非艺术专业背景,肤浅的艺展评论并也是网友质疑其不专业的原因。专业与否和肤浅与否本就是两回事。不专业的只能发发感叹,无关痛痒。
这样的极具争议的看展览形式被搜狐运用到推介当代艺术的目的中,业界激起“千层浪”,也引发一系列新思考。业内观察人士分析认为,如何让当代艺术不再局限于一个小众的圈子,开发和挖潜出潜在的艺术关注力量,这是大众媒体和艺术专业媒体面临的挑战,也使媒体做出报道定位和方向上的勇敢尝试,而搜狐这次大胆的探索无疑值得关注与探讨。
“展览形式的转变”?
作为“艺展美人眼”第一站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从建立就一直标榜其学术高度。面对其展览退到“美人”后面的疑问,出乎记者的意料,“一头雾水”的尤伦斯似乎并不买这个“帐”,尤伦斯推广部总监李沐颐很淡然:“这个活动是由搜狐主办的,可以说和尤伦斯没有任何关系。他们这样的‘美人’噱头对于我们的展览本身以及尤伦斯自己的宣传活动没有根本上的影响。不同的媒体对于一个展览的报道也是不一样的。”
至于这样的活动是否有积极的一面,李沐颐则认为,“搜狐作为大众媒体,对面的观众层次也是不一样的,观众自己会有选择的。对艺术本身关注度较强的观众,自然会更深入到文艺现象,关注我们的展览本身。至于对艺术本身没有了解的观众,通过看‘美女’看到了我们的展览,也不是什么坏事。”
而这样的方式能否发展独立出来,不再仅仅是一个媒体行为,而是成为今后策划展览的一部分,甚至带来公共空间呈现上的变化?李沐颐说:“应该不会,因为艺术界人士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受众群,也是我们深入对话的群体。我们仍会继续保持我们的学术性。这样的方式看起来还是太不专业了。”
“公众平台的建立”?
此次活动中给“美女”做展览介绍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高士明教授。一直活动在学术和研究领域的高教授又是为何会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的呢?“那完全是个意外,哈哈!我在看展,搜狐的工作人员认出了我,就让我给讲讲。”高教授随和的说。
“因为那个女孩子对展览,对艺术不了解,我也就做了‘ABC式’讲解。”高教授说。作为一个成功的策展人,高教授在看待这次活动的时候认为:“展览和大众需要沟通。如何达到理解和沟通,这个的关键就在于公众话语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否开放,公众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的。公众媒体是否有公众性。”
在面对对当代艺术知之甚少的民众,该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关于媒体在民众中的导向作用就被突出出来。然而“我们现在的媒体表述的层面不同,往往呈现一面倒的情况,这是我们现在不健康的媒体环境。”高教授说。
而现在,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媒体引导信息的民众和一直渴望打破博物馆形制走进大众却又一直隔着距离的当代艺术之间怎样才能建立起更广泛的对话平台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就像一个议会,一个议案,我们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同一个事实,有不同的表述,这才是民主。我们设想有一个论坛,在这里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多,而是个体内部的多方面。我们要有这样的基本认同,每一个个体都既是主体又是媒体。我们应该有这样意识,每个人都延续着另一个个体。”高教授最后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