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独家评论】全国美展:一种学术想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25 13:13:1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文/王春辰

从小就知道有一个全国美展,后来知道它是一个吸引全国画家的大型活动,再后来听说很多当代的艺术家已经不以参加全国美展为目标。以前的全国美展居于中国国家美术活动的至尊地位,而这一地位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依然具有某种核心的影响力,这种核心影响力指的是它掌握着大量国家资源,影响到参与者的晋级、评职称、升迁,它在艺术学校、体制里具有社会价值评判的指标作用。

现在,这种价值评判指向逐渐被剥离,艺术社会的选择变得多元多渠道,也因此引发了艺术生态与格局的变迁,使得全国美展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也不是唯一的艺术判断。它所曾拥有的权威权力被分化,但另一方面又在强化:对于处在艺术中心区域之外的艺术家们,全国美展仍然是他们最高的目标追求,仍然以进入、参与其中为最大艺术事业成功;同时它继续得到国家的支持,从荣誉上到资金上,仍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展活动和事件。

然而尽管如此,它还是受到了一种质疑与疑问:它作为国家的最大艺术活动,究竟是反映了最具活力的艺术生态,还是仅仅选择了最规范、最符合一种政策导向的作品?它体现的是展览委员会的艺术意志?或是国家政府的舆论导向?对艺术的理论阐释上是多样化的艺术为特征?还是中规中矩的作品为主?作品代表了艺术观念,而观念又反映了看待艺术的态度。这样,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全国美展的设置目标和功能,也许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仍然可以做出一种全国美展的学术想象。

全国美术展览顾名思义,是关于中国美术在过去五年的一种艺术发展现状,体现着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艺术面貌。这种现状与面貌理应最大化地展示了动态中、变化中的中国艺术,它具有的学术价值是最大程度地记录了过去五年涌现出的新艺术、新艺术家、新现象。它不是某项单一活动或庆典的展览,以单一主题为原则。如果它是过去五年的新艺术、有影响的艺术的历史呈现,那么中国的艺术创作格局将极大地得到改进:因为只有那些获得反响、引起关注与批评的作品才能够获得参展的资格,这样,各地的艺术家将会积极地创作自己的艺术,以个体的经验立场出发,这样会使得他们的艺术视角触及到他们的内在生活,他们的艺术目标将放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上,而不是一次性地为参展而创作,使他们的思路与主题都放在如何适应、满足组委会的喜好、偏爱、时政上。也就是全国美展理应最大化地见证了过去五年的艺术进程,其本身就是一部短时期的美术史,丰富、多元、多样式、多声部,也多观念,甚至不惮于纪录那些偏离规范的作品。

全国美展是一种国家美术展览,体现着一种国家文化的成长过程,其包容的心怀将吸纳那些实验性的、前卫性的、探索性的艺术,因为与艺术而言,它集中显示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能够担当见证中国艺术格局变迁的学术工作,那么,它的组织形式和流程必将发生改变,它将密切关注发生的重大艺术活动,时刻关注那些富有生机的作品。因为其组织形式密切关注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创作,它必将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心态和士气,促使艺术家的艺术创新;艺术家争的是艺术的长期实力,而不是把参加全国美展当作敲门砖。艺术作品的遴选尽可能避免老面孔始终出现在全国美展上,把参展机会带给更多的中国艺术家,使这样的国家展览意味着一种永恒的活力和学术民主。

全国美展不是纪念展、荣誉展、节日展,它代表的就是国家的艺术形象和创造精神,它可能引起争议,但它记录的是活动着的历史和鲜活现场中的艺术,一部全国美展图录即是一部美术史的分期史。五年一个周期,就可以大致看出中国的艺术现状和倾向,这样的全国美术展将以最大的艺术能量辐射到世界范围内,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盛会。

再者,这样的全国美展不以单个的媒介为划分标准,而是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介,让它们比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媒介的纯粹性,甚至在当代情景中,有些艺术已经多媒介化,难以归属于哪一个具体的门类。所以,再这样以媒介来划分全国美展板块,就违背了艺术的现实状态,也隔离了艺术家思考艺术的方法,不便于他们打通不同媒介的界限。按门类分展区,省去思考艺术媒介的复杂性之苦,但也造成艺术只在单一媒介中谋发展的局限性。

全国美展因为规模巨大、种类繁多,所以每五年一届还是很繁重的一项活动。如果以记录过去五年的艺术历程为目标,它就会有常设的展览委员会,随时研究、关注各地的艺术状况,其功能就更像是专业的策展委员会,其成员则是那些策展人、批评家和美术史学家。这样,全国美展就成为一种全国范围的学术研究活动,影响之广、涉及之深,都紧密地与中国的艺术现场有关,更与现场中的中国艺术创造精神有关。

这样的全国美展,会仅仅是一种想象吗?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

(以上文章为艺术中国版权作品,未经书面许可,不许转载)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