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在作画
速写作为一种绘画术语,确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些速写并不仅是写生和习作,而且可以视为完美的艺术作品,意大利的L?达?芬奇、德国的A?丢勒、法国的Augeuste?罗丹、俄国的И.Е?列宾、中国的叶浅予……都是擅长速写的高手。西班牙画家P?毕加索的许多作品实际上也是以速写的形式出现,但人们并未觉得它们只是“速写”而已。傅抱石是20世纪最具创造力的中国画家之一,他的速写自有特点。2007年1月,傅抱石的家属将傅抱石生前“向不示人”①的速写作品全部捐赠给了国家,正式入藏于南京博物院。从原貌和材质看,这批作品从材质上看很普通,大多以白纸、铅笔,偶见炭笔和钢笔所作的速写。但多为表现山川房屋、建筑名胜等静态的图式,每一幅都细心描绘,别具特色。线条或轻清飘逸,或厚重凝聚,或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直把山川的灵秀、云霞的变换、草木的葱翠一笔而概之。画面一般不多作细节上的描绘,不纯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山川风光、大地云河的优美流动。有时用简约的线条,有时则用某些记号来表现山色的空濛、树木的葱郁。他多数的作品标记了日期,并注明下一站将去何处;有些画面上不仅记录了大量的文字,甚至还有题跋。他的速写不是独立性很强的作品,也不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速写,他只是为了他的创作而做“必要的记录”。但是,我们在他的速写画面上分明看到了天马行空的笔姿,看到了雄浑飘逸、轻重舒缓和张弛有度。那些如音乐般的笔势和流动到叫人惊心的线条,无一不体现出傅抱石对景物的独特感知和对于自然物象描绘时,所表现出的高超的驾驭能力,他的速写完全是他天才勃发的一部分,是他所独有的,是极具其个性和灵性的创造。
综观傅抱石的一生,早岁治印,习作无数,且贯穿一生;青年学优,远赴东瀛深造,钻研美术史,论述编著,文字量超过200万字;壮岁创作中国山水人物画作品超凡脱俗,领袖江苏画派,画作虽多有散佚,传世尚有3000多幅;晚岁壮游天下,“游、悟、记、写”,抛开现实中行政公干等事,光为创作而作的速写存世者已逾400幅,可谓勤勤恳恳,令人感叹其创造的活力。傅抱石曾对学生说:“当画家深入到生活里,面对着日新月异,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时,能够无动于衷,没有丝毫的感受吗?不会,这是绝对不会的。”②才情充沛的傅抱石把对现实生活的“激动和感受”转化为大量的创作,他作画的热情和勤奋正是他创造力的无限动力。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解放初期的画坛高手,傅抱石有许多作为政治任务的绘画创作活动,譬如期刊杂志需要登载新形势下的绘画作品,譬如政府建筑的补壁装饰等等。而这些作品必须要贴近社会,必须要体现时代的精神。于是,他就必须不停息地去看“改天换地”后的山河风貌并表现出这样的风貌,并把他的所见所闻融会于新的创作之中。他几乎每年都有交流画展,经常有作品刊登于当时作为国家行政资源的期刊杂志上供大众欣赏,所以晚年的傅抱石似乎一直在旅途中作画,写生画成为其晚年创作的主题。紧密的行程,舟车的劳顿,并没有消耗画家的激情与感性,反而促使他的用笔更具魅力和个性,他十分真诚的心志幻化成坚毅的笔势,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一定要画出他所热爱的国家山河的新气象,他的态度积极而奋进。
一、记忆的辅助,创作的源泉
傅抱石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晚年尤以对景写生擅长。他奔走各地,收集素材,为写生创作准备了大量的速写稿,我们姑且称其为“美术日记”,傅抱石则自称为“写天书”③。风格简练,运笔纯熟,每一幅都如笔走龙蛇,有节奏,有韵律,线条飞舞,构图亦完全为以后的创作而考虑,有竖式、横式乃至长卷形式。那么,他早年是否得到过专业的西洋绘画的训练呢?答案是否定的。据《傅抱石年谱》记载和经傅二石的回忆证实,傅抱石从未有过这方面的进修。东渡日本的目的和学习方向一是工艺美术的研修,二是美术史论研究,美术活动及创作作品也是主攻中国画。那一时期他的绘画以旧式题材和传统画目为主,不见任何速写作品。这就更能说明傅抱石的速写完全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创作而作。在他许多的速写作品上,有专用文字述及色彩,如“红色、土红、黄、黑”等等字样皆为以后的绘画创作作必要的记录。傅抱石在速写时很注重大的结构安排,气势开阔,场面宏大,许多细节则省略掉,如厂房、车辆、人物、山的阴阳、树的茂叶等他已完全熟悉并印入脑海,并在以后的创造中随意韵所需再添加刻画。
傅抱石的速写最早始于1953年50岁时的“佛子岭水库写生队”活动。最晚则于1965年62岁时,赴南京郊外的句容县茅山写生,为政协礼堂的大幅创作收集素材。随后,傅抱石创作了丈二匹的大画《茅山雄姿》。在这个时间段里,傅抱石的写生速写从未间断,而且在这个时间段里,他的写生速写与写生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1.1957年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离京赴捷克、罗马尼亚访问。在国外作画写生51幅,并在两国举办了作品观摩会。
2.1959年傅抱石来到湖南,在此停留10天,是为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画《韶山风景画集》而来,期间瞻仰毛泽东故居,游览革命遗迹,多有速写,《韶山全景》《毛主席故居》等 “韶山组画” 遂创作完成。
3.1960年率江苏省国画院工作团“二万三千里”旅行访问写生,先后到达六省十多个城市,历时三个月,创作出许多佳作。其中三门峡、延安、韶山、华山等地留下速写最多,为以后的力作《陕北风光》《枣园春色》《漫游太华》《西陵峡》《黄河清》《待细把江山图画》《山城雄姿》《红岩村》《华山纪游》《芙蓉国里尽朝晖》等创作收集了许多素材。
4.1961年与关山月一起赴东北地区旅行写生,行程四千多里,历时四个月。作八十多幅速写与国画。为以后《林海雪原》《天池林海》《镜泊湖》《一望牡丹开》《啊,长白山》等创作作了充分的准备。
5.1962年后赴浙江杭州等地写生作画,历时半年,后有《浙江写生画选》出版。
6.1963年以人大代表身份视察江西,到革命老区写生速写。作品《龙江书院》《井冈山》《茨坪》《黄洋界》《茅坪》等均有传世。
除此之外,傅抱石多次绘制南京名胜如雨花台、中山陵、玄武湖、鸡鸣寺、燕子矶等处,这些地方均有相关的速写画稿传世。像《金陵风景四条屏》《雨花台颂》《虎踞龙盘今胜昔》等创作并非全凭目记心识。
二、东欧写生——挑战的开始
在傅抱石几次重大的写生活动中,给他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以他为团长的东欧文化出访。
原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是一座文化名城,素有建筑博物馆之美誉。这里到处有罗马式、歌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的精美建筑,令人目不暇接;桥梁、大教堂、镀金尖塔、天文钟、宫殿等等文化遗存给了傅抱石全新至美的感觉。他在作品《布拉格》上题识道:“布拉格庄严美丽无以复加……每一回想,辄深神往。”出访时间不到百日而作品竟达51幅,几乎每一名胜每画一景都有相关的速写画稿。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别样的人文地理激发了画家强烈的创作欲望,并无穷尽地发挥出来,眼前所见什么都是陌生的,神秘的,新鲜的……所以像《布拉格》这个题材,傅抱石曾反复创作,一是源于他的记忆深刻,二是在布拉格的速写画稿很多,可以众里挑一,参照融合。傅抱石曾对学生说,有“十幅素材画出一幅作品都是好的”,他所说的素材指的就是“速写”。
傅抱石曾称:“用中国画传统的形式技法来表现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的确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创作上的一场严肃的革命。”他以中国式的智慧,娴熟地表现当时繁华、文明、热闹的外国城市与工业社会,且成竹在胸,挥洒自如。
在南博所藏傅抱石东欧速写中,其中反复画的场景如《布拉格一景》《歌德瓦尔德城》《加丹风景区》《比加兹列宁水电站》等记录了教堂、宫殿、街市、工业场区等许多“新”样式,以前从未表现过的西洋古典建筑如营造繁复的宫殿、教堂的圆形拱顶、尖塔,以及烟囱、水电站、发电厂等结构性很强的景物,而汽车、飞机、铁道、电网等现代工业下的产品物件也并没有难倒风格早已成熟的大师。众所周知,中国画的材质只适用于水溶性颜料,它没有覆盖性能,并且落墨难改,而那些结构复杂的形体一到傅抱石笔下,便立刻流畅自如。千笔万笔无一笔不简,寥寥数笔却又无一笔不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繁华街市与现代工业场区掩映在树木葱郁与山水环抱之间,中西合璧是那样和谐生动。
对比傅抱石其他作品,东欧写生给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气象。如《歌德瓦尔德广场》的尺幅并不大,水彩画法与传统笔墨相互融合运用,形式上仍分近景、中景、远景,但不似传统中常见的构图那样,却别有风情。那竖立的路灯杆、清晰的竖线条,点缀以各种大巴士、小汽车、雕塑、商店、密集如蚁的人群;群山则画作大面积的山体,用花青色加墨,那是傅抱石熟悉的笔调,厚重的背景映照出山麓下连绵挺拔的宫殿房舍等建筑。宫殿的颜色统一是淡红色的,而那些竖立的杆子却是由鲜艳的红线勾勒过。中国画传统笔墨讲究的“一波三折”“墨分五色”,在画面上仍然可见,但许多准确的竖线与横线无可挑剔地排列,组成了极好的构成样式,这在中国画里很少见的。再辅以红色、黄色、大片灰蓝色彩的巧妙运用使传统笔墨集聚了现代的气息,构成了一幅不失现代意义的中国画佳作。在东欧写生系列作品中,傅抱石有很多这样“洋气”的作品。所以有评论家认为东欧两国的写生促进了傅抱石技法的飞跃,这不能不说是归功于沿途的速记、速写。傅抱石的造型能力、概括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来 源:《书画世界》